三、《礼记》的解读方法

深通国学的梁启超先生曾经说,《礼记》为青年不可不读之书,而又为万不能全读之书。他在自己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将读《礼记》的方法归纳出来,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
读《礼记》之人有三种:一,以治古代礼学为目的者;二,以治儒家学术思想史为目的者;三,以常识及修养应用为目的者。今分别略论其法。
以治古代礼学为目的而读《礼记》者:第一,当知《礼记》乃解释《仪礼》之书,必须与《仪礼》合读。第二,须知《周礼》晚出不可信,万不可引《周礼》以解《礼记》或难《礼记》,致自乱其系统。第三,当知《礼记》是一部乱杂的丛书,欲理清眉目,最好是分类纂抄,比较研究,略如唐魏征《类礼》,元吴澄《礼记纂言》,清江永《礼书纲目》之例。(魏征书今佚。《唐书》本传云:“征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太宗美其书,录置内府。”《谏录》载太宗诏书云:“以类相从,别为篇第。并更注解,文义粲然。”)第四,当知此丛书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代之作,其中各述所闻见所主张,自然不免矛盾。故只宜随文研索,有异同者则并存之,不可强为会通,转生
。以上四义,不过随举所见。吾未尝治此学,不敢谓有心得也。居今日而治古代礼学,诚可不必。然欲研究古代社会史或宗教史者,则礼学实为极重要之研究对象,未可以为僵石而吐弃之也。
以治儒家学术思想史为目的而读《礼记》者,当略以吾前段所举之五事为范围。其条目则(一)儒家对于礼之观念,(二)儒家争辩礼节之态度及其结果,(三)儒家之理想的礼治主义及其制度,(四)礼教与哲学等等,先标出若干门目而鸟瞰全书,综析其资料,庶可以见彼时代一家学派之真相也。
以常识或修养应用为目的而读《礼记》者,因《小戴记》四十九篇,自唐以来号为“大经”,自明以来列为“五经”之一,诵习之广,次于《诗》《书》,久已形成国民常识之一部,其中精粹语有裨于身心修养及应事接物之用者不少,故吾辈宜宝而读之。惟其书繁重且干燥无味者过半,势不能以全读。吾故不避僭妄,为欲读者区其等第如左:
第一等 《大学》《中庸》《学记》《乐记》《礼运》《王制》;
第二等 《经解》《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传》《礼器》之一部分,《祭义》之一部分;
第三等 《曲礼》之一部分,《月令》《檀弓》之一部分;
第四等 其他。
吾愿学者于第一等诸篇精读,第二、三等摘读,第四等或竟不读可也。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读《礼记》应该是第三种。主要了解礼是如何产生发展的,礼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礼的本质是什么,礼的主要规范是什么。要努力做到“知书达礼”,成为一个有学养、有教养、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