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经第三
【题解】
《宗经》篇上承《原道》篇和《征圣》篇,可谓《原道》篇和《征圣》篇的“结穴”。有了《宗经》篇之作,《原道》和《征圣》之义,才真正落到了实处。按刘勰的逻辑来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因而,“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可见,《宗经》篇在刘勰心目中地位是很重要的。
《宗经》篇的主要内容是:一,阐述经书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刘勰以极为雅丽的言辞美化、神化孔子,把经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难免过誉之瑕,但为了强调“宗经”,却是刘勰所不能不赖以立论的依据。二,阐述经书的体制特点和文辞风格。分别概括了五种经书的主要特点,特意以《尚书》和《春秋》为例,突出经书文辞的独特风格,并讲明了经书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把古与今、经与文联系起来。三,阐述经书与后世所产生的各种文体的关系,以及宗经为文的结果。刘勰认为后世产生的各种文体,都出自于“五经”,从各种文体的产生和发展方面,为宗经找到历史根据。强调“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即宗经之文,有六个方面的优点:“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六义”的前四项讲内容,后两项讲形式,且都是正与反相对应,鲜明地表现了刘勰强调宗经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不仅具有纠正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实践意义,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可作为写作与批评的标准,予以参考、鉴用。
综观《宗经》全篇,刘勰对圣与经的赞颂,虽有某些过分之辞,他所持之观点与今人之认识,亦有明显差异,但他提倡宗经以矫弊的主张,他对五经体制特点的精要概括,他以五经为各体文章之始由的阐示,以及他所提出的“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在剔除其具体内涵的某些局限和偏颇之后,作为一种治学为文、写作和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宗经》篇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歧疑之点,是对刘勰宗经思想的看法、评价问题。笔者以为,刘勰的宗经思想是贯穿在《文心雕龙》全书每一个篇章中的神髓,全书五十篇三万七千余字,一言以蔽之,即“宗经”二字而已。否定了刘勰宗经思想,事实上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心雕龙》全书的价值和意义。因之对这个问题需要做审慎的辨析。
三极彝训 (1) ,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 (2) ,不刊之鸿教也 (3) 。故象天地 (4) ,效鬼神 (5) ,参物序 (6) ,制人纪 (7) ,洞性灵之奥区 (8) ,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9) 。皇世《三坟》 (10) ,帝代《五典》 (11) ,重以《八索》 (12) ,申以《九丘》 (13) ;岁历绵暧 (14) ,条流纷糅 (15) ,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启耀 (16) 。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 (17) ,《诗》列“四始” (18) ,《礼》正“五经” (19) ,《春秋》“五例”,义既埏乎性情 (20) ,辞亦匠于文理 (21) ,故能开学养正 (22) ,昭明有融 (23) 。然而道心惟微 (24) ,圣谟卓绝 (25) ,墙宇重峻 (26) ,吐纳自深 (27) ,譬万钧之洪钟 (28) ,无铮铮之细响矣 (29) 。
【注释】
(1)三极:指天、地、人三才。极,指把三才之理探究到极致。彝(yí)训:常道,常教,即恒久不变的道理。
(2)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
(3)不刊:不可磨灭,不可改动。鸿教:伟大的教诲。
(4)象天地:取法于天地之象。
(5)效鬼神:效验于阴阳之说。
(6)参物序:参验事物兴亡盛衰、得失消长的顺序,亦即事物的规律性。
(7)制人纪:制定人伦纲纪。
(8)性灵:性情,心灵。奥区:精微深奥之处。
(9)骨髓:此指文章的精华、精髓。
(10)《三坟》:孔安国《尚书传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以“三坟”。
(11)《五典》:孔安国《尚书传序》: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
(12)《八索》:相传为讲八卦之书。
(13)《九丘》:相传是讲九州地理之书。
(14)绵暧(ài):年代久远,模糊不明。
(15)纷糅(róu):纷繁杂乱。
(16)大宝:比喻最珍贵的东西,这里指古代经典。
(17)《书》:指《尚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标:标立,标示。七观:孔子认为可以从《尚书》中看到七个方面的内容:义、仁、诚、度(法度)、事(事物)、治(政治)、美。
(18)《诗》:指《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多篇,又称《诗三百》。先秦时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列:陈列,分出。四始:指《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和《颂》。
(19)《礼》:指《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其侄戴圣编定。正:明确,确定。五经:《礼记》确定了五种礼仪:吉礼(祭祀等)、凶礼(丧吊等),宾礼、军礼、嘉礼(婚、冠等)。
(20)义:义理,指内容。埏(shàn):和泥制瓦,这里比喻文章的陶冶教化作用。
(21)匠:匠心,指切合文理技巧。
(22)开学:开启,学习。
(23)昭明有融:明朗,显豁。融,《左传》有“明而未融”,注曰:“融,朗也。”
(24)道心:指自然之道。
(25)圣谟(mò):圣人的议谋或见解。谟,通“谋”。
(26)墙宇:孔子的学生子贡曾以“夫子之墙数仞”来比喻孔子的道德学问高深。
(27)吐纳:言论,这里指著作。
(28)万钧:千万斤重。钧,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29)铮铮:金属互击之声。
【译文】
天、地、人三才有它恒久不变的道理,说明这种道理的书籍叫做“经”。所谓“经”,就是历久长存,至高无上的道理或不可磨灭的伟大教诲。所以经典取法于天地自然之道,征验于鬼神阴阳之说,参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出人伦纲纪,它洞察人类性情精微深奥之处,深入掌握了文章的精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经典,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文字模糊不清,条理源流纷繁杂乱,经过孔子的删订阐述,这些伟大的宝典才开始散发出光芒。于是《周易》阐发出《十翼》,《尚书》标立了“七观”,《诗经》列出了“四始”,《礼记》确定了“五经”,《春秋》又有“五例”,这些经典,其内容能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其文辞也切合文章写作的规律,因此能够启发学习、培养正确认识,永远放射出明晰的光辉。然而自然之道的精神微妙难测,圣人见解超群,如同深宫高墙,其著作自然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犹如千万斤重的大钟,不会发出细微的响声。
夫《易》惟谈天
(1)
,入神致用
(2)
。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
(3)
。韦编三绝
(4)
,固哲人之骊渊也
(5)
。《书》实记言,而诂训茫昧
(6)
,通乎《尔雅》
(7)
,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
(8)
,“昭昭若日月之代明,离离如星辰之错行
(9)
”,言照灼也
(10)
。《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
(11)
,藻辞谲喻
(12)
,温柔在诵
(13)
,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
(14)
,据事制范
(15)
,章条纤曲
(16)
,执而后显,采掇片言
(17)
,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
”
(18)
,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
(19)
,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
(20)
,谅以邃矣
(21)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
(22)
;《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
(23)
;此圣文之殊致
(24)
,表里之异体者也
(25)
。至根柢槃深
(26)
,枝叶峻茂
(27)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
(28)
,前修久用而未先
(29)
,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30)
。
【注释】
(1)谈天:讲述天地变化之理。天,天道,即自然之道。
(2)入神:达到精深微妙的境界。
(3)中(zhònɡ):中肯,合理。
(4)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载:“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连竹简的皮绳。后用以比喻读书勤奋。韦,牛皮绳。三,虚指,言其多。
(5)骊渊:骊龙伏卧的深潭,这里用来比喻蕴藏真理的宝库。骊,黑龙。
(6)诂训:此处指《尚书》的文字。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词语与方言。训,释万物之貌以告人曰训。
(7)《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工具书,一般认为是秦汉时人所编。
(8)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晋国温人,孔子的弟子,为孔门十哲之一。
(9)离离:清楚。
(10)照灼:鲜明明著。
(11)摛(chī)风:指写作《风》、《雅》、《颂》各种诗篇。裁兴:指运用“赋”、“比”、“兴”各种表现手法。
(12)藻辞:富有文采的文辞。谲(jué)喻:委婉曲折的比喻。
(13)温柔:指儒家的诗教原则“温柔敦厚”。
(14)立体:此处指建立社会上各种体统制度。
(15)制范:建立规范。
(16)纤曲:细致周到。
(17)采掇(duō):采摘拾取。
(18)“五石”、“六
(yì)”:指《春秋·僖公十六年》中关于“陨石于宋五”,“六
退飞过宋都”的记载。《公羊传》解释说,“先言陨而后言五”,“先言六而后言
”是为了符合记见记闻的先后顺序,极其详备,因为“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六
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
,徐而察之则退飞”。
,鸟名。
(19)“雉(zhì)门”、“两观”:雉门,鲁宫的南门。两观,宫门外左右的望台。《春秋·定公二年》中有关于“雉门及两观灾”的记载。《公羊传》解释说,先说雉门,后说两观,表明主从关系。虽然火灾是由两观延烧到雉门,但不说“两观及雉门灾”是因为雉门重要,两观次要,不让不重要的列在前面。
(20)婉章志晦:指《春秋》“五例”中的两条:“婉而成章”、“志而成晦”。
(21)谅:确实。邃(suì):深远。
(22)寻理:探寻道理。
(23)访义:寻觅意义。
(24)圣文:儒家经典。殊致:独特的情致。
(25)表里:这里指形式和内容。
(26)根柢(dǐ):树根。槃(pán)深:盘根错结,深扎地下。槃,同“盘”,回绕。
(27)峻茂:高大茂盛。
(28)后进:后世的学者。
(29)前修:前贤。
(30)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山市。
【译文】
《周易》是专门谈天地变化之理的,精深微妙而又可以应用于实际。所以《系辞》称赞它意旨深远言辞精美,语言恰当合理,叙事幽隐深奥。孔子读这部书时,多次翻断了编竹简的皮绳,可见它是圣人探索精妙哲理的宝库。《尚书》其实是记录言论的,只是它的文字难懂,读起来使人茫然不明,如果借助《尔雅》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论事明畅如同日月更替发光,内容清晰如同星辰交错运行”,这是说《尚书》的记载清楚明白。《诗经》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它的文字与《尚书》一样需要注解才能读懂,它分为“风”、“雅”、“颂”三体,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辞藻华丽,讽喻委婉,诵读起来就能体会到它的温柔敦厚,所以《诗经》最能贴近人们的心灵和情怀。《礼记》是用来建立体制的,它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规范,章程条款非常详细周密,执行起来功效显著,即使采摘拾取它的片言只语,也没有不是珍宝的。《春秋》辨析事理,一个字便能表现褒贬之义,关于“五石”、“六
”的记载,以简略的文字详细地记事;关于“雉门”、“两观”的记载,先后有序而主次分明;《春秋》委婉曲折、含蓄幽隐的写法,确实有很深刻的蕴意。《尚书》虽然读起来文字艰涩难懂,但一探寻它的道理却是晓畅易明;《春秋》虽然一看文辞就通晓明白,但一经探究意义却又深奥难懂;这就是因为圣人的文章各有特色,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至于五经的共同特点,则如根柢盘结深固,枝长叶茂的大树,言辞简约而旨意丰富,取事浅近而喻理深远。因此这些经典虽是古代旧作,但其意义和韵味却历久弥新,后世学者去索求探取仍不算晚,前代贤才运用了很久也终难超越,它们像泰山的云气使雨水遍洒天下,像黄河的水流滋润着千里沃野。
故论、说、辞、序 (1) ,则《易》统其首 (2) ;诏、策、章、奏 (3) ,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 (4) ,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 (5) ,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 (6) ,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 (7) ,极远以启疆 (8) ;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9) 。若禀经以制式 (10) ,酌雅以富言 (11) 。是即山而铸铜 (12) ,煮海而为盐者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 (13) :一则情深而不诡 (14) ,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 (15) ,四则义贞而不回 (16) ,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17) 。扬子比雕玉以作器 (18) ,谓“五经”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 (19) ,符采相济 (20) ,迈德树声 (21) ,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 (22) ,鲜克宗经 (23) 。是以楚艳汉侈 (24) ,流弊不还,正末归本 (25) ,不其懿欤!
【注释】
(1)论、说、辞、序:这些都是文体名称。
(2)《易》统其首:《周易》中有彖辞、象辞、说卦、序卦、文言等,其特点都在说理论断,所以刘勰探源论、说、辞、序上述文体,认为《周易》是其始。统,总。
(3)诏、策、章、奏:这些都是文体名称,《尚书》的诰、誓等和这些文体关系密切。
(4)赋、颂、歌、赞:这些都是文体名称,与《诗经》有承继关系。
(5)铭、诔(lěi)、箴(zhēn)、祝:这些都是文体名称,均与《礼记》记载的礼仪制度关系密切。
(6)纪、传、盟、檄:这些都是文体名称,均与《春秋》关系密切。
(7)穷:至,极。表:同“标”,准则,规范。
(8)启疆:开拓疆域。
(9)环内:指《五经》范围之内。
(10)禀:持,根据。制式:制定体式。
(11)酌:酌取。雅:正,指经书雅正的语言。
(12)即:靠近。
(13)六义:六个优点。义,同“宜”,引申为优点。
(14)诡:诡诈,指虚假。
(15)信:真实可信。诞:虚妄荒诞。
(16)贞:正。回:邪曲。
(17)淫:过分。
(18)扬子:指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早年曾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家。晚年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19)四教:指孔子用以教育学生的四项原则“文、行、忠、信”。
(20)符采:指玉石的花纹。相济:相辅相成。
(21)迈德:力行道德。迈,勉,行。
(22)建言修辞:指作文。
(23)鲜:少。
(24)楚艳:这里主要指楚辞中一部分单纯追求辞藻华丽的作品。
(25)末:指舍本逐末的淫丽文风。本:指《五经》的雅正文风。
【译文】
因此,论、说、辞、序这类文体,都以《周易》为其首始;诏、策、章、奏这类文体,都发源于《尚书》;赋、颂、歌、赞这类的文体,都是由《诗经》建立的基础;铭、诔、箴、祝这类文体,都由《礼记》开端;纪、传、盟、檄这类文体,都以《春秋》为根基:所有这些经典,内涵都无限崇高精深,树立了文章写作的规范,范围也极其广远,开拓了文章写作的宽阔领域;所以后来百家文章的写作尽管竞相腾跃,但终究没有超出“五经”的范围。如果根据“五经”的体式去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酌取“五经”雅正的语言以丰富词汇。那么写文章就像靠近矿山炼铜,在海边熬煮海水制盐一样取用不竭了。所以,如果写文章能够效法“五经”,在整体上就会有六大优点:一是感情深挚而不诡谲,二是文风清新而不驳杂,三是叙事真实而不荒诞,四是义理正确而不歪曲,五是文体精约而不繁芜,六是文辞华丽而不过分。扬雄把“五经”比为雕琢玉石制作玉器,是说“五经”中包含着文采。文章靠德行来建立,德行靠文章得以流传,孔子的“文、行、忠、信”“四教”中,“文”处在第一位,它与“行”、“忠”“信”三者像玉石的花纹与质地一样相辅相成,后世之人在行道德、树声名方面,没有不以圣人为师的,但在文章写作方面,却很少能以经书为榜样。所以楚辞淫艳,汉赋侈华,这种流弊几近不可收拾,纠正这种舍本逐末的风气,使之回归“五经”的正路,不是很好吗!
赞曰:三极彝道,训深稽古 (1) 。致化惟一 (2) ,分教斯五 (3)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 (4) !群言之祖。
【注释】
(1)稽古:考察古代典籍。
(2)致化:达到教化的目的。
(3)五:指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4)铄(shuò):同“烁”,灿烂,辉煌。
【译文】
综括而言:记载着天地人三才的常道,义理精深而源远流长。教化民众是它唯一的目的,分门别类来说就是五种经书。它是陶冶人类性情的巧匠,又是蕴藏文章奥秘的宝库。多么渊深辉煌啊!堪称一切文章的宗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