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现实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未来5~10年内,如果政策得当,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崩溃或萧条现象,而是平稳进入“新常态”时期,在新常态下中国将有足够的潜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具体来说,我们确立的“十三五”期间6.5%~7%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很可能实现的。
但是我们提的“中高速”增长也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说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那样它就失去了作为目标的意义。要在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6.5%~7%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依赖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政策要适当,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有赖于结构红利和改革红利的充分释放,政府适当的政策引导至关重要。
第一,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表现为支柱性产业的变化,我国过去十几年的支柱性产业一直是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它们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过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二者的发展都进入平台期,传统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房地产业库存压力大,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逐步减弱,与此同时,新的支柱性产业渐趋形成,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而原来的两大产业将逐渐转为常态性产业。政府部门要看清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进行升级换代,让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地转型和淘汰,同时对新的支柱性产业中那些具有很强外部性的企业进行补贴、减税等扶持,比如高新技术产业等。另外,通过这次结构调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费国,届时将出现资源不能自给的现象,资源类产业的发展也必须受到重视,为保证资源类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现代国防体系,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
第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交易成本。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计划经济、政府主导型经济和市场经济,在政府主导型经济中,政府统治五大资源,即货币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物流资源,这种经济体制抑制了人参与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现在虽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受到前期的影响较大,一些制度安排并不合理。在“十三五”期间,政府部门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主要包括:①行政体制改革,其核心是“简政放权”,包括向市场、向社会和向企业放权。②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方向是金融自由化,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银行自由化、放开非银行金融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等。③调整基本经济制度,民营经济要获得与公有经济完整、平等的地位,保护产权,实行混合经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来释放改革红利,这是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
第三,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过去,我国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比如:上世纪80年代,依靠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达起来;90年代,依靠土地的大规模投入,房地产业兴起;2000年之后,依靠货币的大量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度的,在新常态下,我们要依靠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纯粹依靠市场可能导致供给不足,这为政府部门介入提供了理论支撑,政府部门要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合理的人才制度设计、创新激励措施等,当然必要情况下可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创业基金、建立实验室等。
第四,制定双向型的对外开放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层次。我国从对外开放开始,就一直提“引进来”和“走出去”,但是我们主要的做法是引进来国外的资本、走出去国内的商品,也就是利用国外的资本和市场,这主要是“搭别人的便车”,是一种单向型的开放,而在未来,我们需要采取双向型的战略,就是既要搭别人的便车,主要是发达国家,也要让别人搭我们的便车,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并且我们要意识到这两种开放都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在未来一段时间,进口和对外投资将会逐渐受到重视,针对于此,“十三五”期间的主要战略是“一带一路”,当然除此之外,也要进一步扩大双向型开放的范围。
综合来说,政府部门要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制定双向型的对外开放战略,保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