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争论

*本文由我与汪浩共同讨论完成,由汪浩执笔。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4季度和全年我国GDP初步核算结果》统计显示,2015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这个经济增速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但是这是在我们的预期之内的。从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状态,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下行压力持续加大,GDP增长速度下降,PPI自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46个月环比增长率为负,工业部门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生存环境恶化,经济增长出现滑坡迹象。这种经济滑坡是结构调整所导致的短暂现象,还是不可逆转的长期萧条的开端?是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新常态”现象,还是经济不可控制地滑入崩溃的前兆?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扑朔迷离,国内外学界和商界都对这个问题抱有很大的争论。从商界来看,主要是国内外投资者基于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不同判断而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比如国际空头的代表人物索罗斯在2016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表示,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人民币将面临贬值压力,因此表示要做空中国,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一些投资人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和医疗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坚持做多中国。处于商界的投资人的观点往往是值得参考的,因为他们的判断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资金配置,从而决定投资的盈利与亏损,这是与他们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所以一般会显得更为谨慎。即使如此,他们的观点也会如此地不同,以至于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变得更加难以把握。而从学界来看,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势也尚存分歧,持悲观态度和乐观态度的学者都不在少数。
一些学者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持有悲观的态度,主要是因为:(1)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是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和房地产行业库存压力大的问题,而这两个行业历来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一旦出现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2)中国人口红利基本失去,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优势逐步丧失,企业面临着高劳动力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融资成本、高行政成本、高税费等问题,这给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带来很大的生存压力,企业作为经济体的供给侧,其生死存亡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2015年的中小企业“倒闭潮”给市场带来很大的恐慌。(3)世界经济面临通缩压力,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基本上呈逐步下滑趋势,2015年达到最低点为3.1%,之后略有回升,预期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3.4%和3.6%,全球经济回升十分缓慢,这将制约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4)美联储于2015年12月进行了十年来的首次加息,并且市场预期2016年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很大,这意味着更多的国际资本将流向美国,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受到较大冲击。(5)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海外投资屡屡受阻,比如墨西哥撤销高铁合同、华为在美国业务拓展受限等,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非常不利。综合这些理由,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将会停滞、崩溃或进入衰退。
但是另一些学者则批驳了这种对中国经济过于悲观的态度,甚至认为这是杞人忧天。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仍有充足的增长潜力,主要是因为:(1)结构调整是一个过渡阶段,它是经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必须经历的过程,其目的是让经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发展。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渐进式的,随着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由支柱性产业向常态性产业的转型,新的支柱性产业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等逐步兴起,这些将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2)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就在于释放企业活力,其核心是减税和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用市场的力量逐步淘汰那些低质量、低效率或者无效的供给,同时发展壮大那些有市场需求、长期因行政或制度因素被抑制的供给,纠正资源错配,优化资源配置,资源的重新分配是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来源。(3)金融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贷款利率上下限均已取消,“汇改新政”标志着汇率市场化的形成,另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银行将不再是国家信用,而是商业信用,这为民营资本介入银行领域提供了保障。这些做法将加剧金融行业的竞争性,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外2015年央行多次降准降息,增加社会流动性供给,降低社会融资成本。(4)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发生转变,主要是由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这种转变,包括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创业者给予优惠政策、加大专利保护力度等,创新将提高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笔者看来,后者的观点更符合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走势,即我们持有乐观的态度,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或崩溃,这是我们基于当前中国的改革红利和结构红利所作出的理性判断。这两个红利的充分释放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保证,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下行压力的客观存在性,当前阶段下行压力主要是由改革红利和结构红利的不充分释放导致的,是一种阶段性特征,我们认为经济增速的下降不是持续性的和不可逆的,最终会稳定在一个较快的水平,而我们把当前的过渡阶段和之后一段时期称为“新常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