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始终维持在7%以上,甚至有不少年份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峰值时甚至达到1992年的14.3%和2007年的14.2%,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堪称奇迹,经济增长对于一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是由于长期的高速增长,我国实现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才得以显著改善。直到2015年,我国GDP增长率跌破7%,初步核算为6.9%,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由于改革红利和结构红利的不充分释放,经济下行压力不可避免,所以这种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在我们预期之内的。这样我们就面临着一对矛盾,一方面经济增长对于一国非常重要,影响了一国的生活水平,追求一个高速的增长目标是理所应当的,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现状制约了我们像以往一样追求更高的经济增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出理性的权衡取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所以我们必须顺应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寻求最大的经济增速。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要尊重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规律,这种经济的质变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拖累整个结构调整的进程,终究会让经济付出更大的代价,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比如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房地产业的库存问题以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企业的大量存在等,都是GDP锦标赛带来的后果,也是迟早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较为恶劣,世界性通缩压力呈现,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应该追求怎样的目标成为了众人关注又颇具争议的话题。
在对“新常态”进行解读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其中“中高速”就是基于现实经济考量提出的增长目标,从经济学界对增长速度的划分来看,5%以上的GDP增长率为高速增长,其中5%~6%为低高速,6%~8%为中高速,8%以上为高高速,所以我们提的“中高速”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率维持在6%~8%之间。从现实来看,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在7.5%左右,当年统计显示实际为7.4%,在2015年经修正后为7.3%,基本实现目标。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左右,初步核算结果为6.9%,也基本实现了目标。在制定“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期间,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增长目标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依旧十分充足,应抓住机会,尽快实现更大的经济体量,追求年增长率8%以上的目标;第二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钓经济不足以支持像以往那样高速的增长,但是仍有很大潜力,应追求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三种观点更为保守,认为当前下行压力过大,6.5%左右更为合适,最终相关政府部门综合了后两种观点,形成了6.5%~7%之间的经济增长目标。
中高速增长是考虑到中国经济现状的理性目标,是综合考虑当前中国的机遇和挑战所提出的适当目标,既舍弃了一味追求经济增速的盲目行为,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激励作用。以下我们将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力量,即出口、投资和消费的角度对宏观经济进行更深入的解剖,探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原因,以及为了实现中高速增长政府部门应该如何作为,即从政府行为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