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人与自然不断“磨合”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或农业社会,人类社会朦朦胧胧地情愿或不情愿地与自然合作,即便是改造自然,也是注重借力于自然,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了工业社会,技术等对于自然的替代能力增强,使得人类社会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乃至“膨胀”,但由此人类社会也感受到了“寂静的春天”的恐惧。于是,人类开始探索现代社会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推进绿色发展。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出席G20第三次峰会时就指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技术合作对促进平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要加强绿色技术领域合作,确保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绿色技术,避免形成新的绿色鸿沟”;2010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世博园广东馆,鼓励广东倡导绿色生活;2010年7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后发展地区要不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2012年胡锦涛总书记访问丹麦时指出,丹麦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能源消耗总量基本不变,形成了独特的绿色发展模式;2012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时表示,“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一个绿色繁荣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贫困和愚昧,没有歧视和压迫,没有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人为破坏,而是达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友好的平衡和谐”;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把生态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大多数学者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也有学者从传统与现代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界定。如:有学者认为绿色发展是相对于黑色发展而言的,
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现代的“绿色发展”,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自身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
虽然“黑色发展”蕴含了人类对既往发展方式不堪回首的反思,但人类发展其实并非是“黑”、“绿”分明,即便是在原始社会或农业社会这样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时期,人类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就已经存在,只不过现代工业技术使得人类这一行为到了“无以复加”、逼近自然极限的地步。工业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固然超过了此前的社会,但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也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撑;同样,绿色发展是一个过程,即便实现了绿色发展的阶段目标,从现有技术水平及资源环境依赖性来看,人类理性行为可以适当“纠正”人类对自然的胁迫,但最终仍然在不断逼近自然极限。不过,绿色发展作为最符合自然特征、最大限度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模式,由于更多地借力于自然、协调于自然,因此,也更有利于自然。
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间是何关系呢?其实,绿色发展是对和谐型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称,当前有关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友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概念都应该纳入其内涵。这是因为人与自然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资源、人与生态、人与环境等相互作用具体体现的,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体现在绿色发展上就是资源节约,同时,生态友好、环境友好也是人与生态、人与环境和谐协调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涉及资源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因此是在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
这是由于当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经济机制难以奏效,从而产生了新的学科。低碳经济是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的经济活动过程及规律,是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的循环经济,
如资源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以及废弃物资源化都可以实现低碳排放。循环发展就是以循环经济为工具,通过资源投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以及废弃物资源化,实现人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低碳发展则是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实,无论是循环发展还是低碳发展,都包含于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类型。当前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为了更加突出三者的现实意义。
因此,由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南京大学)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组织编写的绿色发展丛书,包容了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资源环境经济等内容,主要是集中反映多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清洁生产发展机制赠款项目、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基金支持,有关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有决策参考价值。我们希望这些成果的呈现,能更多地引起学术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推进绿色发展研究添砖加瓦,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
黄贤金
2013年2月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