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解决“三农”问题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是对“三农”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农”工作的总方针和总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德阳建设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总结德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具有的独特的比较优势,扎实推进,力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四川的前列。
一、德阳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
德阳市广汉南兴镇鸭子河边出土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展现了3 500年前德阳这片土地曾出现的繁荣。当时,这里就建立了城市,设置了国家级的祭祀场所,制作了世界领先的青铜器,出现了最原始的文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三星堆文明”是发现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被称为中华民族 5 000 年文明史的“长江之源”。
德阳实施乡村振兴,存在以下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北部,西北部为龙门山脉中段,东南部为盆中丘陵,全市人口近400万人,地域面积为5 911平方千米。德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是动植物生长的理想王国。这里的土壤条件好,属于都江堰自流灌区,位居“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沃野千里,民无饥馑。
交通优势明显。成渝地区是中国经济除“长三角” “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之外的第四发展极。德阳是成渝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交通网络发达,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轨道交通便捷,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城际交通实现公交化运营,并以成德同城化为契机,未来将建设和升级完善“七高八快九轨道” 的综合交通体系。
县域经济发达。2018年,德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83元,居四川省第三位。全市6个县(市、区)中有3个进入全省县级综合经济评价排名20强。四川省200强乡(镇)中,德阳占51个,什邡、广汉、绵竹、旌阳先后通过省“小康县”验收,成建制达到小康标准。
涉农产业完备。德阳有粮油和生猪两大主导产业以及中药材、花卉水果、蔬菜、食用菌、蚕桑五大优势产业。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等指标居全省第一,是四川“西部粮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31万亩(1亩≈666.667平方米,下同),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2%,实现了乡(镇)和建制村100%硬化道路。打造了剑南春、什邡雪茄、老坛酸菜、金龙鱼等知名“川字号”品牌。
文旅资源丰富。德阳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境内有川西平原乡村田园风光、西部山区和东部丘陵特色景观。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儒家文化、德孝文化等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有平畴沃野、雪山森林和湖泊山水,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市区可见野生鸟类超过200种,被誉为“中国鸟语城” “最佳城市观鸟胜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秀美,基础设施完善,高槐乡村咖啡、三水易家河坝、马祖农禅文化、鄢家山地运动等广受欢迎。特色民俗文化鲜明,形成了三星堆戏剧季、广汉保保节、绵竹年画节、孝泉上九会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改革步伐稳健。德阳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有与安徽凤阳同时搞包产到户的广汉金鱼乡,有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的广汉向阳镇。目前,德阳承担了2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农村改革试点任务,广汉、什邡、旌阳和罗江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德阳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乡三级产权交易服务体系,首创“三书模式”规范流转闲置农房使用权,探索和发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的市场化路径。在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德阳还涌现出旌阳区八角井镇、绵竹市汉旺镇等一批“中国乡镇之星”,成为乡(镇) “两个文明”建设的典范;创建了中国四大年画村之一的绵竹棚花村、中国最美渔村之一的广汉友谊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罗江星光村等乡村振兴先行村。
基层治理有效。德阳首创和探索了“一核三治” 基层现代治理体系,乡村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议事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村级治理新体系,大力推进以家风带民风,完善村规民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德阳在加强乡村推行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三位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推进了乡村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促进了基层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提高,破解了乡村地区依法治理难题。
二、德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挑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按照中央乡村振兴“三步走”的时间表,德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有短板和不足之处,时间紧迫,形势逼人。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乡村制度供给不足。德阳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主要还是沿袭原有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制度和管理体制,缺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较完备的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科技研发、市场环境等制度和体制。在乡村发展的制度和改革创新方面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研究,没有形成统筹兼顾、以点带面、协同推进的全面突破态势。
乡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德阳地域的特点是“二山三坝五丘陵”,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处平原的乡村,自然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高,城镇化率领先,整体综合实力强。其他乡(镇)地处龙门山区和龙泉山丘陵区,自然环境脆弱,产业承载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整体发展滞后。
乡村产业竞争力不强。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德阳乡村产业在理念、方法、手段、管理和人才等方面与现代市场经济还不够适应。德阳农业轮作机械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生产监控精准化的水平和标准还很低,平均每万人中科技人员不足2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滞后。农业产业“小而全”,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条短,带动辐射能力弱。乡村生产经营以小农户为主,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严重不足。乡村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也难以享受到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及物流等的专业服务。品牌建设滞后,品牌价值不高,有德阳地域特色的涉农产品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较低。
乡村要素聚集能力不足。劳动力不足且大量外流,部分行政村已经没有“80后”的农村劳动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推进乏力,现有乡村人才资源聚集能力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乡村招商引资困难,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产业规模小、效益低,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土地流转率仅为42.4%,土地资源变资产刚起步,成功经验不多。
乡村社会保障矛盾突出。德阳城乡收入差距从2014年的13465元拉大到2018年的17633元,这一趋势还有继续扩大的可能性。乡村医疗、教育、交通、卫生和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农村低保标准为350元/月,只有城市低保标准的67%。
乡村多元价值没有彰显。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以牺牲乡村为代价。从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看,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也就是工业远离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迁移,同时人口的就业、居住、消费和投资也将从城市向农村扩展。比如欧美许多著名大企业、著名高校都在小镇,日本的 IT 行业等新兴产业都往乡村转移,普遍出现了回归乡村运动。德阳目前城镇化率偏低,乡村产业价值的巨大潜能和对城市高端产业的吸引力还需要发掘,乡村休闲消费、居住养老的价值开发才刚起步。
三、德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
投资大师詹姆斯·罗杰斯曾说:未来20年,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民!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对农民补贴不断加大,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强,农业、农村和城市经济与社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乡村振兴带来的商机也逐渐被市场认同。最近几年,部分商界巨头先后涉足农业,如联想进入水产、养殖业,网易丁磊养猪,京东商城刘强东种水稻,陈光标进军绿色食品,马云创建“蚂蚁森林”、未来农场,华为也推出“智慧农业”等。这些无不预示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
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德阳而言不是解决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权宜之计,而是德阳筑牢发展根基,抢抓历史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对内对外开放的关键战略部署。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略,必定会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可以促进德阳城乡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均衡,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次,德阳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在农业、农村改革中是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未来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德阳将会从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入手,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探索制度和体制的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路径,使乡村全面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次,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德阳形成综合的矛盾交织点。一方面,德阳是环成都经济圈的重点城市,是四川构建“一干多枝、五区协同”的关键节点城市;另一方面,德阳与成都主城区和天府新区的差距日趋拉大,已经成为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圈北部塌陷区,德阳与成都乡村发展的差距明显。积极参与和促进成、德、绵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三地优势互补、加快开放、融合发展、合作共赢。德阳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农产品结构,发展都市农业,融入成都这一“主干城市”,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吸引发展要素和广阔的市场,为德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最后,绿水青山是德阳的优势资源,北纬30度优越的自然条件,成、德、绵高新技术和教育资源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优质商品,比如生态和绿色的农副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康养教育产品、体育休闲产品等,可以为德阳乡村振兴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
德阳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建设“西部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市”,以“双圈层” 产业大环线为依托,按照“特色小镇+农业公园+合作社”模式,打造城乡融合的涉农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发展适合乡村地区发展的新业态,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调整与升级,将德阳建设成为全国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标杆区。
四、德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
(一)以提质增效为导向,推动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国(地区)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成都采取“特色镇+林盘+园区”模式,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带动乡村三产融合互促。结合德阳实际,以“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专合社”模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色小镇是连城带乡、产城乡一体化的功能聚集区,承载着集聚人口、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功能;农业园区是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在集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合社是联系市场和农民的纽带,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者有机结合,既可以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动,也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效和整体素质。
德阳沿着350千米现代农业外环线和 150 千米都市休闲农业内环线“双圈层大环线”,规划建设24个特色小镇、82个农业产业园区(基地),推动“村村入园区、户户进合作社”,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农业综合实力和农村发展水平。紧扣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推动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一方面,要丰富新业态,健全产业链。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另一方面,要做优品牌,提升价值链。按照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协同打造、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同向发力、“三品一标”名优特新产品开发和品牌推广齐头并进的思路,集中力量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搭建用好农民丰收节、农博会等展会平台,推动农产品进展会、进商场、进超市、进餐饮企业。积极推进“互联网+”,加快农村电商体系建设,配套推进农特产品入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等工作。
完善农村产业链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改变农户在利益链条上的弱势地位,使其公平分享全链条增值收益,关键是建立健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推进以村为单位组建、以农民为股东的农村土地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高效集约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租金收入。二是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村委会统一签订用工协议,维护务工农户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户劳务收入。三是深化农村集体和个人产权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三变” ,增加资源类资产如土地和农房的分红收益。四是完善联结市场的全产业链产销组织,实行农业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搭起“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实现“小生产”向“大生产”的转变,提高市场收益。
(二)以“三支队伍”为抓手,推进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靠人才。德阳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经商甚至定居,全市长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110万人,农村农忙缺人手、农业缺人才等问题比较突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必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乡村地区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以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的农民逐渐转型和退出,高素质从事现代农业和产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针对原住农民、外出返乡创业人员、城市下乡人员“三支队伍”,分类制定培养措施,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专业型、技术型的生产经营者,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本土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吸引“候鸟型”人才下乡兼职搞农业。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三农”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引导优秀人才向农村一线流动,健全从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制度,打造一支愿做农村工作、会做农村工作的干部队伍。
(三)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推进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积极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展现新时代乡村独特魅力。
一是推动思想道德建设进村入户。发扬孝老爱亲、扶危济困、邻里守望等传统乡村文化,是新时代提高乡村思想道德水平的宝贵财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遵规守法、感恩奋进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为乡村的道德教化注入新的形式和新内容。要培育新风良俗,遏制住婚丧嫁娶高额礼金、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坚决消除乡村地区的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好绵竹年画、德孝文化、三国文化、三星堆文化、马祖文化、中江挂面等德阳特色、乡土味道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三农”题材的文艺创作力度,推出更多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深受农民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三是发展文化创意农产品,搞好农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农村节庆活动等创意设计,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扶持一批创新力和竞争力强的文旅、文创企业,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和文化下乡活动,加快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室、文化院坝,推动数字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
(四)以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推进生态振兴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建设“美丽德阳·宜居乡村”,让绿色成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底色,宜居成为乡村幸福生活的写照。
一是要推进“四好新村” 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新村的基础设施、田园景观和生态保护,充分考虑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格局调整和人口转移趋势,合理布局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向场镇集中,向农业园区集中,向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周边集中。不搞大拆大建、推倒重来,重点结合农村土坯房整治,抓好建庭院、建入户道路和改厨、改厕、改圈“两建三改”工作,着力改善旧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充分利用村庄的自然地形地貌,正确处理山、水、田、林、路与民居的关系,不搞整齐划一、千村一面,留住当地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展现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前庭后院、瓜果飘香的乡村韵味。二是要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抓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彩钢棚整治,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三是要加强生态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生态资源发展好、巩固好,让农村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真正把美丽生态变成“摇钱树”,让田园风光成为“聚宝盆”。
(五)以“一核三治”体系为重点,推进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关键,治理有效是基础。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形成党组织引领、自治法治德治良性互动的“一核三治”治理格局,着力增强乡村善治能力。
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大力实施“头雁工程”等计划,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积极探索村级党组织书记岗位职业化,推进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把最优秀、有潜力、能干事的干部放在农业农村一线历练培养,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要把增强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壮大集体经济等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建做实。二是要促进“三治融合”。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和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坚持以法治为本,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律援助进村、法律顾问进村,引导群众合理反映诉求、合法解决矛盾纠纷。特别要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村霸乡霸,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坚持以德治为先,强化道德教化的作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