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
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2019年6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提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四大基本原则,其中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调要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可见,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向。我国的乡村分布广,地域差异大,地形地貌迥然不同,各地乡风民俗、乡村文化的差异较大,种养业结构也各有不同。因此,面对广袤的乡村,在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上很难有一个模子套到底。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乡村产业才有未来,村民致富才有依托,乡村振兴才可持续。可以说,“特色”是乡村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也是各地乡村振兴可以充分挖掘的宝贵财富。德阳市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以六个县(市、区)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科学、合理布局产业,避免了千篇一律和县(市、区)之间的无效竞争,形成了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
种养业既是乡村产业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抓粮食生产的劲头丝毫不能松懈,保粮食安全的决心丝毫不能动摇,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18年,德阳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着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了现代种养业地快速发展。
(一)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发展
为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德阳市积极推行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2018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为10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在规模化发展方面,已累计建成中药材、花卉水果、蔬菜、食用菌、蚕桑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180万亩。其中:广汉建成10万亩省级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核心区为4万亩,辐射带动6万亩),基地大力推广高产创建集成技术,新品种供种率、新技术到田率达到100%,实现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四新”协调,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与良壤“五良”配套,为粮食增产提供了科技支撑。什邡建成亚洲最大雪茄烟原料生产基地———长城雪茄烟厂,占地450亩,年生产雪茄50亿支以上,旗下拥有“长城”“狮牌”“工字”三大品牌,产量多年稳居国产雪茄第一,覆盖我国所有省级市场,并出口法国、荷兰、比利时、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荣获“中国雪茄最具影响力品牌”“亚洲最具影响力雪茄品牌”等称号。
(二)着力打造德阳农业名优品牌
发展品牌农业,是联通农业生产和高端消费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方法,也是满足高端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近年来,德阳市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发展战略,按照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同向发力、“三品一标”名优特性产品开发和品牌推广齐头并进的思路,打造了川酒剑南春、川烟什邡雪茄、川菜统一老坛酸菜、川油金龙鱼等一批“川字号”品牌,共有农产品商标3 500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7个,成功创建无公害农产品406个、绿色农产品36个、有机农产品30个、国家地理标识产品3个。其中,“蜀道”区域公共品牌获全省优质品牌,“中江挂面”荣获“2018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2019年,德阳市将继续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做优“蜀道”品牌,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农业企业自主品牌50个。
(三)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抗旱防涝能力,有效降低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益,既是改善农村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2018年,德阳市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目标,有序推进什邡八角水库、旌阳华强沟水库和中江石泉水库等3座中型水库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0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3平方千米,新建高标准农田70.34万亩。通过以上举措,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90万吨以上,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全省第1位,切实巩固和提升了德阳粮食产能。
二、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园区
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园区,有利于吸引和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和信息等现代要素,打通先进生产力进入农业的通道,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为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新的平台;也有利于发挥政策和服务优势,把地方土特产、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还有利于加强特色农产品保护,丰富特色产业内涵,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提供新载体。
德阳市以优势产业和国际合作为支撑,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农业+开放”发展模式,已建成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绵竹建成中新猕猴桃产业园,罗江区、旌阳区建成蔬菜、食用菌农业科技园,绵竹玫瑰谷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抓好现代园区培育工作,规范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园区健康发展,2019年,德阳市专门出台了《德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就园区的建设内容及标准、创建认定程序、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根据《方案》,2019年德阳将积极探索“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专合社”模式,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3个;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 800万元,对评定的一星级园区一次性补助200万元、二星级园区补助400万元;对于由一星级晋级为二星级的市级园区,给予升级补差一次性补助200万元。
三、大力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是围绕乡村民间文化传统和独特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经济理念和产业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有助于提升乡民素质和增强乡民创造财富的能力;二是有助于调整乡村产品和产业结构;三是能够赋予乡村旅游资源以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四是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乡村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德阳市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注重保护传统工艺,切实推进全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德阳市规划建设了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区、绵竹年画村文化产业园区、四川(白马关)三国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和企业吸纳能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园区。其中,绵竹年画村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了三个比较集中的从事年画行业的区域:一是棚花村年画“传习所”。该传习所位于绵竹沿山乡村旅游观光带,建筑面积为2 851平方米,主要包括年画传习所和游客集散中心两大功能区。该传习所内设置有年画展示销售中心、年画及刺绣培训教室、老艺人工作室、实习基地等,集年画产业、旅游观光、年画见习交流等功能为一体,把目前散落分布的民间画坊和艺人们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是培养传人、展示技艺的场所。二是绵竹“剑南老街”。位于四川省绵竹市的剑南老街,与“剑南春”酒厂结合形成绵竹特有的年画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景点沿老街两边分布,仿古建筑墙体上展示着线条流畅的年画,三国文化中的“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历史场景,叙述着绵竹酒文化与年画文化同生共长的历史渊源。目前,老街上有4家年画作坊,以销售年画为主。三是位于绵竹新城的“绵竹年画博物馆”。该馆既是收藏、 整理、 研究、 创造、 出版、 开发、 销售、 传授年画技法、培育新人的专业年画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大的年画博物馆。
(二)办好文化节庆活动
绵竹年画是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为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自2002年始,绵竹每年都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举办年味浓厚的民俗节庆活动,即“绵竹年画节”。 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与年画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绵竹市连续成功举办了18届绵竹年画节,不仅实现了年画艺术与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更显示出绵竹年画的思想熏陶、文化浸染以及强大的感召力,充分展示了绵竹年画的文化魅力,推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绵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绵竹年画节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
(三)积极搭建传统特色文化节目展示平台
为推动传统特色文化传承和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德阳市积极鼓励原创演艺剧目的策划、生产和后续经营,大力支持文艺院团拓展演艺市场,并创作了一批具有德阳特色、四川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精品剧目。中江县仓山镇的仓山大乐,诞生于周代,素有音乐活化石之称,它既有北方锣鼓雄浑、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有四川闹年锣鼓隽秀的风格,快打惊天动地,排山倒海,听者心灵无不震惊;慢打和风细雨,使人陶醉、心旷神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乐成了仓山民众喜闻乐见的乐曲,每年正月初九上九会要打大乐、生活悠闲自娱自乐的时候要打大乐。为了让仓山大乐走出德阳、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德阳市积极搭建平台,让更多的国人欣赏到了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仓山大乐表演团队先后多次在德阳市龙舟会、商品交易会、全国糖酒交易会、中国第五届艺术节、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仓山见·大乐鼓”中江大乐之声音乐会等开幕式上演出;德阳市电视台还将仓山大乐录制成电视音乐片,参加了全国百家城市电视台音乐节目展播。2018年,乐舞《仓山大乐》参加四川省中老年舞蹈大赛,并获“节目特等金奖”。
(四)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一是加快特色旅游品牌创建。目前,已成功培育绵竹、什邡沿龙门山乡村休闲旅游线、罗江八卦谷、中江芍药谷、中国玫瑰谷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二是大力支持各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主题公园等示范创建和评选活动。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和3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被评为全国最美渔村,什邡元石镇箭台村成功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三是积极发展乡村近郊旅游。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高槐村位于市区东郊,距德阳市中心7.5千米,德中公路横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高槐村吸引了德阳市山地自行车协会入驻,已建成20余家咖啡馆和家庭农庄,正逐渐成为以“运动+休闲”为特色的城市近郊休闲观光旅游热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目前,高槐村正致力于招商引进天和园艺,着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大桩头基地,注入新的旅游观光元素并提升形象和品质。
四是注重乡村旅游重点工程建设。2017年9月,中国和海景区入驻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五星村,打造了内陆地区的沙滩、大海、欢乐田园等二十余个游玩观光项目。一年时间,接待游客26万余名,营业收入约为4 200万元。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和海景区内餐饮、休闲、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在德阳市委市政府、旌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旌阳区德新镇五星村村“两委”敢为人先、主动求变,立足五星村现有农业资源,启动了以餐饮、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农业观光为一体的产业链建设,联合组建了德阳和庄农旅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2018年5月3日,联合社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股民138人,由德阳花庙种植专业合作社、德阳星缘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德阳曾武养殖专业合作社三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而成,另辖德阳五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德阳五郎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联合社成立后,以“盘活农村资源,实现助农增收”为己任,依托中国和海景区协同发展,共享游客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在加强闲置农房利用方面,联合社将位于和海入口外围的五星村四组闲置农房35户改造成以川西院落风格为主,集美食、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美食商业街。目前,商业街已入驻餐饮6家,商铺12家,其他业态6家。在提高土地经济效益方面,联合社流转土地1 225亩,主要种植各类蔬菜100余亩、大豆700亩、小麦220亩、鱼腥草100余亩,同时大力发展阳台蔬菜、蔬菜盆栽、采摘、农业生产体验、农产品加工销售、户外拓展和稻田鱼、稻田鸭等绿色原生态循环种养殖结合特色项目。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于弥补农产品储存时间短、易变质等弱质性;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使农产品增值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利润和效益;有助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德阳市采取了多项举措。
一是立足全市农业优势资源和加工特色,围绕优质白酒、软饮料、烟草、粮油制品、肉食品和果蔬“六大”重点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二是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建设。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罗江区略坪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集配中心,占地10余亩,配有保险冷冻库、初加工车间、精深加工车间、蔬菜初加工场地、集散配送中心、管理用房、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三是注重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初加工。实施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充分发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同区域、同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原产地联合建设初加工商品化处理设施。鼓励经营主体使用农产品加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优化设施配套。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经营主体围绕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展农产品原产地清洗、筛选、烘干、保鲜、包装、贴牌、榨汁、储藏等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让农民在加工产业链条初端获得直接收益。
截至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32家,年产值为732亿元。按照2018年4月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预计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10户,工业总产值突破1 200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 6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 。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与农业相关的经济组织为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而构成的一个网络体系。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克服自身规模狭小的弊病,获得专业化分工和集约化服务规模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提供的服务如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产中的耕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技术服务以及产后的销售、运输、加工等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商品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德阳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在农资采供服务方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资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服务网络,集中采购和供给农业投入品,开展进村入户推介活动,提高集中采供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在产品营销服务方面,支持各类主体建立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积极开展农超、农社、农校、农企对接,促进产销有效对接。鼓励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赴省外、国外参加农产品博览会,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大力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科研院校、技术专家、基层农技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对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开展耕整、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实现降本增效。支持农作物、林业有害生物和家畜禽病虫害统防统治,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电子商务、市场需求、产品价格、物流支撑等信息服务,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在产品质量监测服务方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和自检制度,推进产品检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
(二)创新服务方式
一是大力推行合作式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对象采取共营共管、入股分红、技术承包、利益返还等服务模式,在农产品生产、冷藏保鲜、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开展合作,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享经营成果。
二是大力推行订单式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双方自愿选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服务合同,约定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费用、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提供一对一的精细化服务。
三是大力推行托管式服务。鼓励服务对象就耕、种、管、收等生产环节,烘干、储藏、保鲜等加工环节,以及动植物保护、疫病防治等服务环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签订托管协议,委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和管理。
四是大力推行全程式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其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管理以及产品品牌、电子商务、营销网络、物流设施等优势,向服务对象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保姆式服务。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用地用电扶持方面,对直接用于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配套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将农产品冷链烘干设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产品储藏流通设施、休闲采摘设施纳入农业附属设施范围;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在税收政策扶持方面,认真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小微企业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按规定享受国家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六、大力发展乡村信息产业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信息产业,让农业发展搭上信息化快车,对畅通农村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在乡村之间的智能和快速传播,促进市场需求和农副产品的对接,加快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动态产业链,实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为提高全市农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德阳市多管齐下,全方位发力。
一是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2015年,随着首个村级“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落户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高屋村,更多电商巨头扎堆德阳农村市场。京东在广汉市启动了“京东乡村推广员”招募计划,让推广员带领和服务村民网购;绵竹市联合阿里巴巴启动“农村淘宝”项目,广泛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招募“村淘”合伙人;赶街网在中江建立了多个服务站。为保障电子商务服务站的用电需求,国网德阳供电公司在中江县中心城区、集凤镇、兴隆镇、南渡挂牌成立了4个农村电商供电服务站。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江县已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把供销社社区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等实体店与电子商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实体店经营与互联网销售产生叠加效应,促进消费,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2017年成立了德阳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二是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德阳市各级政府与中国电信加强合作,在各县(市、区)范围内积极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围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进行系统部署,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4G精品网络,推动农村无线通信网络从4G、4G+向5G演进,使信息技术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问题,让农民能充分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活信息服务。随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成本进一步降低、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高。
三是打造一体化现代互联网农业产业园。2019年3月,广汉市三水镇与中国供销社员网签订“互联网+农业”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中国供销社员网拟投资3亿元,在三水镇打造面积约1.36万平方米的一体化现代互联网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将以“大宗农产品交易”为服务核心,在三水镇建立全国性农产品网上批发市场,通过农业互联网惠及广大农民,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此次合作,双方将以“促进当地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业种植产业升级”为宗旨,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在政策、资金、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现代基地农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针对“农业产业链构建、标准化种植管理、订单农业”等基本点,推进三水镇农业升级及农业旅游项目打造,助推三水镇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三水镇的农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