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文化意象研究

摘要:“文化意象”一词脱胎于“意象”一词,早期主要适用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翻译学等领域,后逐渐扩展至其他研究范畴。将“文化意象”概念引入南京城墙研究是一次全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方法。“文化意象”的产生与发展根植于南京城墙的文化内涵价值,南京城墙结合其在历史上诞生的“文化意象”,通过几个维度的构建,营造出了南京城墙特有的“文化意象体系”。该“文化意象体系”的营构与推广对南京城墙文化内涵价值有弘扬和宣传的作用,对于凸显南京城墙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突出普遍价值”,推进“申遗”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南京城墙;文化意象;文化内涵
“文化意象”是一种从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衍生出的文化概念,从属于“意象”一词,初多适用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后逐渐拓展至各个领域。近年来,“文化意象”的概念逐渐被城市文化领域所采用。南京城墙作为南京市体量最大、文化内涵丰厚的重要文化遗产,经过650余载岁月,也诞生了众多“文化意象”的概念,逐渐形成了“文化意象体系”。其中一部分是南京城墙在漫长的发展变迁历史中,人们逐渐提炼和总结出的;另一部分则是由今人在现代化社会的视野下,通过重新解读南京城墙的文化内涵价值,主动探索、挖掘、营构而成的。南京城墙的“文化意象”研究对于南京城墙的基础研究、开发利用、旅游管理、宣传推广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南京城墙的“申遗”进程亦有推进作用。
一、“文化意象”概念
(一)“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一词由“意象”发展而来。“意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早期主要出现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等文论之中。“意象”是“意”与“象”两个概念的组合。“意”概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于艺术作品,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
在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中,一直非常注重“意”的表达,文学重“立意”,绘画重“写意”等;“象”源于物,又非单纯的物,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意象”一词连用,最早出自《周易·系辞》:“立象以尽意”,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
此后意义逐渐引申发展,后来“意象”主要发展到历史、哲学等范畴,诗歌文学借用并引申。简言之,“意象”是由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构成的,是联系了客观物象本身的一些特质,由创作主体赋予了其主观情感而再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
“文化意象”是脱胎于“意象”的一个概念。“文化意象”一词起源较晚,最早于1999年,由谢天振教授在其专著《译介学》中提出。他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为例,提出了“文化意象”的概念,并对其内涵、成因、分类等进行了阐释。谢教授指出,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谢教授提出的“文化意象”概念,在翻译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虽然这个概念可能还不够成熟,却逐渐被更多领域所借鉴使用。本文所探讨的“文化意象”脱胎于“意象”,但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且不局限于物象,而是包括具有符号特征、形象表现,又更能代表中国文化意味的对象。
(二)南京城墙的“文化意象”
南京城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长、体量最大、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修筑南京城墙,历时28年修筑完成。广义上的南京城墙分为皇城、宫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其中外郭城为洪武二十三年(1390)修建,长度达60公里,从明代至今都是世界上长度最长的城市城墙,明代围合的城市面积亦是世界上最大。如今所称狭义上的南京城墙,实指京城城墙,其原始长度达35.267公里,经历650多年的风雨侵蚀、战火摧残及其他历史因素,如今京城城墙仍有25.091公里的遗存。作为人类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南京城墙目前正在积极努力牵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京城墙是南京城内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对南京城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重要意义。明代南京城墙界定了城市的空间,在后来的650年里依然控制着城市空间的发展,直到近代才渐渐打破原有的格局。对于城中的居民而言,城墙就意味着一座城的边沿,城墙围合的空间便是城市。城墙构建了城市,也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居民的心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650多年来,南京城墙逐渐融入了南京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根植在每一个南京人的城市记忆里,人们也逐渐将各种情感寄托于南京城墙之上。南京城墙便逐渐发展成为南京城的重要文化意象之一。这一点在《明诗评选》中可见一斑。据统计,《明诗评选》是王夫之三部诗歌评选著作(《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之一,共选入明诗1097首,其中明确提到南京城墙的诗歌累计12首。除两首以龙湾城和台城为直接描写对象外,其余均以城墙部分节点名称或模糊处理的城墙为意象,主要作为起兴或背景,用以抒情怀古。南京城墙在明诗之中虽常作为苍凉悲切的怀古之意象,却并无更深层次的寓意,诗中的南京城墙的作用和定位主要还是城防和地标,
这与其当时价值内涵息息相关。古代及近代南京城墙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城防价值
《吴越春秋》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南京城墙自明初建筑而成至近代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发挥着重要防御的功能,这也是所有城墙最原始、最基础的价值内涵。650多年来,南京城墙饱经战火,如今城墙上的弹孔、炮痕、防空洞等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冷兵器时代,南京城墙凭借其高大、坚固的特质,防御功能鲜明且强大,配合城防器械,使得攻城变得极为困难。随着枪、炮等热兵器的兴起,南京城墙遭受的威胁逐渐增大,但热兵器技术还不够成熟,威力较为有限,南京城墙仍然发挥着较为强大的防御功能。个别防御薄弱地段则容易成为攻城者的目标,如太平天国时期清军于没有护城河的“龙脖子”地段用火药炸塌城墙攻入了城内。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城墙再一次发挥了重要的防御功能,1937年12月,日军从南京城各个方向围攻,中华门、光华门等城门成为重点攻击地段,在日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此后,南京城墙未再遭遇过战火,防御价值逐渐淡化。
2.政治价值
1366年9月5日,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筑南京城墙,这座“高坚甲于海内”的城墙在规划之初就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此时,朱元璋称吴王,还未称帝,却规划了一座世界第一大城,利用南京城墙的规模与形制,彰显其一统天下的决心。南京城墙举世无双的长度、高大威严的气势不仅是防御功能的需求,更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南京城墙的价值还在于其弘扬了国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外国人来到这里,无不惊叹于南京城墙及都城应天的气魄。
3.城市价值
明代城墙围合的空间,为城内的百万人口提供了生存空间。凯文·林奇提出的著名的城市意象理论中,将城市意象中的物质形态要素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种要素,这些要素有规律地相互重叠穿插,统一成一座城市的整体意象。
城市边界构成要素有自然的界线,如山川、森林、半岛、湖泊等,也有人工物化的边界,如公园、桥梁、公路等。南京城墙属于城市意象中的边界要素。城墙作为一个城市的界线地标,构成了一整座城市空间,当人们穿过城门走进城墙,就会有进入一座城市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百年来,南京市民觉得只有住在城墙里才是真正的“城里人”。
基于南京城墙的这些重要的内涵价值,在古人眼中,防御性和地标还是南京城墙的主要功能体现,古人赋予了其“国都象征”“城市空间”“居民家园”等文化意象。因此在古诗中,南京城墙成为了抒情诗中的常用意象,诗人常常借南京城墙的部分节点或模糊性概念来隐喻一个王朝的兴衰,借城怀古。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城墙的防御功能逐渐消失,城防价值大大削弱,但相对的其历史、文化价值逐渐凸显。这是由于650年来,人们对南京城墙的价值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式的认识,是人们不同时期不同价值取向的反映,昭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南京城墙这座历史遗产的本体价值逐渐从“实用型”过渡为“文化型”,人们在实现这种历史遗产价值类别上的跨越中,不断地深刻挖掘了南京城墙的潜在文化价值。如今人们认识中的南京城墙集军事防御、风水堪舆、城市防洪等各种功能为一体,并且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基于这些全新多元的文化内涵,南京城墙不仅保留了“国都象征”“城市空间”“居民家园”等自古以来凝练出的文化意象,其自身还营构出了其他新的文化意象。如今的南京城墙已经从“实用型”的军事防御工事转变成为南京城的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南京城墙的文化意象也更多向“文化符号”“城市文脉”“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等转型。提起南京城墙,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于南京城的眷恋和记忆。
由于南京城墙长度、体量举世无双,其本身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就是十分丰厚的。650年来,人们又在各个时期通过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创造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南京城墙文化内涵。因此除了南京城墙整体营构的文化意象外,多元的文化内涵还分化出多个代表性的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共同构建成了南京城墙“文化意象体系”。
二、南京城墙的文化意象及体系营构
南京城墙的文化意象基于其核心价值内涵,而南京城墙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城墙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是不同的,加之各个时期人们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不断变化发展,挖掘出的南京城墙的内涵价值也有了更高的层次,因此南京城墙的文化意象体系的建构也离不开人们主动对南京城墙的探索、挖掘及营造。当今南京城墙所显现出的文化意象体系可以从如下四个维度进行建构:
(一)基于南京城墙核心价值内涵营造的文化意象
南京城墙的核心价值,主要可依据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下的“突出普遍价值”进行提炼。在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中,城墙本身具有的价值可以在“突出普遍价值”的标准下得到充分评价。
南京城墙四重城垣,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结合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堪舆理论,不循四方形状的古制,而依自然山水形势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筑城史上的杰出范例。20世纪50年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中国许多城市的明清城墙遭大规模拆除,而南京城墙仍保留了三分之二的长度,成为逐渐消逝的中国古代城防工程建筑和城市文明的特殊见证。作为中国城墙建筑的典型代表,对东南亚地区的古代建筑遗产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四条标准,概括了南京城墙在世界遗产体系下所具备的普世价值。此外,南京城墙的核心价值还包括因普世价值而生,在今日社会依旧具备的传承价值。
如今的南京城墙已经成为集旅游、休闲、科教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南京城墙的价值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嬗变,相对应的,南京城墙的文化意象也逐渐向“文化型”转变。
近年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紧扣城墙的文化价值内涵,充分利用城墙各处的资源,通过专业的学术研究、丰富的城墙活动、吸睛的文创产品等渠道和方式,创造了许多南京城墙的专属文化意象,成为了南京城墙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这里主要介绍两个项目:
1.“三十六丈跑”及“环城七十里”
南京城墙长度举世无双,盘桓在现代化的山水城市间,是一条充满着历史气息的绿色跑道。明代以来,就有“正月十六爬城头”的习俗,又称“走百病”“踏太平”。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南京人都会和家人朋友登城健走,传说可“祛百病”,这项习俗到了民国时期逐渐被人们遗忘。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如今健跑的人越来越多,南京城墙作为一条风光无限的人工跑道,吸引着广大的健跑爱好者前来。南京城墙管理中心与时俱进,与相关体育公司合作,推出了多项健跑活动,其中“三十六丈跑”“环城七十里”等活动广受好评。这两项活动,都利用了城墙相关的代表数字。“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一首童谣,“七十里”也是市民所熟悉的南京城墙京城城墙的长度(实为35.267公里)。活动利用了这两个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数字,不仅朗朗上口,充分拉近了活动与市民的关系,还营造出了两个南京城墙特有的“文化意象”。这两个文化意象是从南京城墙最基础的文化内涵,即城门的高度和长度发展而来,又对其文化内涵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
2.“寻根”及“颗粒归仓”
南京城墙砖是建造南京城墙最大宗的建材,城砖来自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南京城墙砖的制作工艺和印刻的铭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围绕南京城墙砖开展了许多研究和活动。“寻根”是2016年10月开展的一项研究课题。历年来,烧造南京城墙城砖的砖窑在长江中下游水系时有发现,这些砖窑孕育了南京城墙的上亿块城砖,如今却散落在河边,被杂草覆盖,甚至被破坏消失。这些砖窑对于南京城墙砖来说便是根系所在,“寻根”便是对这些砖窑的关注、保护和研究。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开展“寻根”的课题,组织专家队伍考察了历年长江中下游五省所发现的窑址,出版了书籍,并全程跟踪拍摄成《寻根》纪录片进行宣传科普,唤起人们对南京城墙砖窑遗址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0世纪50年代,南京城墙经历拆城风波,所拆城砖大多用于建设房屋等。由于现代化城市建设,这些房屋又被拆除,导致南京城墙砖散落民间,有些品相较好被人收藏,有些又被作为建筑材料,还有很多则因人们不了解其价值而惨遭破坏。为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开展了“颗粒归仓”的活动,对于提供散落民间南京城墙砖线索的市民进行奖励,从而回收这些城砖,今后将用于城墙的修缮保护。“颗粒归仓”意味着每一块城砖都将得到重视和保护,最终重新回到城墙上。
“寻根”和“颗粒归仓”文化意象的营造主要基于对南京城墙砖本体及其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内涵的保护和弘扬。主动营构这两个文化意象旨在让人们了解南京城墙砖所具有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唤起人们对南京城墙城砖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二)南京城墙文化景观构建
“文化景观”一词来自于“景观”,“景观”又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为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于19世纪末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文化景观(当时称历史景观)是一个独特的组合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1992年12月,文化景观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的一个种类。
南京城墙本体就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附属在其上的文化内容和内涵越来越丰富,包括修筑南京城墙的过程、城墙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的传说和民俗等等。南京城墙的本体和这些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南京城墙这座“文化景观”。650年来,南京城墙蕴含的文化内涵也逐渐形成了种种人们所熟悉的“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在阐述着南京城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厚的旅游价值。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南京城墙坚持大力挖崛文化价值内涵,紧扣“文化是灵魂”的核心,以创建五星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在南京城墙沿线有许多景观点,如今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化意象”,成为了南京市民眼中的文旅胜景,也吸引着广大外地的游客参观游览。这些“文化意象”或来自于真实历史,或来自于民间传说,无不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1.“石头城”“鬼脸照镜”
石头城位于南京市清凉山一带,东汉建安十六年(221),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于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扼守长江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南京石头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岩凿成,中段有几块荡红色砂砾岩经古时长江水冲刷而凹凸不平,有如兽面,倒印在水面上有如“鬼脸照镜”,因此石头城又称“鬼脸城”。明代南京修筑城墙时也看重这里的防御地位,在石头城上修筑城墙。“石头城”在古代文人的诗歌中就已经成为了南京城的文化意象。刘禹锡曾作《石头城》一诗,以“石头城”“淮水”等作为建业的文化意象,引古惜兴亡之意,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又称《石头记》,亦是取“石头城”之文化意象,这个文化意象一直沿用至今,今天 “石头城”在广义上仍有南京城之意。“鬼脸照镜”则是人们依据自然形貌而主观创造出的一个文化意象,用以代指历史悠久的石头城段城墙。“石头城”及“鬼脸照镜”自古以来便是游览胜地,清代乾隆年间盛传的“金陵四十八景”中,便有“石城霁雪”一景,如今这里也是南京城墙著名的参观游览胜地,以其丰厚的历史价值和奇特的景观吸引着大批游人。
2.“台城烟柳”
台城是东晋时期所筑宫城,又称建康宫、显阳宫,是南朝政权核心所在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称皇帝住所禁地为“台”。唐朝时,台城尚有部分遗迹,诗人们伤景怀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唐代韦庄在《台城》一诗中写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晚清以后,出于对台城的文化眷念,人们误将鸡鸣寺后一段400余米长的明代城墙讹称为“台城”。然而最新的考古调查、发掘揭示出台城的核心实际位于今六朝博物馆、南京图书馆一带。经考古研究,其中心位置约在今大行宫一带。但由于多年来相传的位于玄武湖畔的“台城”风景优美,几百年来,台城的美名享誉在外。清代的“金陵四十八景”亦有“北湖烟柳”之景。如今解放门段城墙仍被人们习惯称为“台城”。“台城烟柳”也成为了著名的文化意象,是许多游客来南京的必游之地。
(三)南京城墙知名品牌塑造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文化建设实力也大幅攀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一个重要途径是推动文化品牌发展。文化品牌的内核是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文化品牌的创建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核来源。创建和推动文化品牌的发展要紧抓产品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能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推动文化品牌发展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文创产业,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2016年7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了文创产业部。南京城墙紧抓机遇,通过自主研发、与高校合作、与企业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创研发工作。
2017年5月,南京城墙正式推出了“1366”文化创意品牌,“1366”是南京城墙肇建的起始年份,对于南京城墙而言,是代表性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字。为将南京城墙打造成为国际文化名片、世界级旅游项目,在挖掘和提炼南京城墙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南京城墙以“1366”为主线,开创“1366+”南京城墙文化创意品牌运营模式,注重品牌内涵和形式的创新,使之成为南京城墙所独有的、不可复制的文创品牌,成为南京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南京城墙“1366”文创品牌已经设计出“铭文天下”“城墙标志”“相辅相城”“聚宝文化”等七大系列文创产品300余件,建成中华门、解放门两处文创展示中心,开展“1366”文创品牌发布会、“我为城墙做设计”众创设计活动等文创活动。南京城墙系列文创产品在2016年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博览、2018年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惊艳亮相,并获得了“最佳文博传承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铜奖等荣誉。
“1366”矿泉水是“1366”文创品牌推出的首款产品,是由南京爱上一座城文化创意公司出品、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监制的一款矿泉水。1366年是南京城墙肇建的重要时间节点,巧的是这款矿泉水来自大华山地下1366米岩层深处的矿泉水源地。“1366”便形成了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文化意象。在矿泉水瓶身图案的设计上,整体形态庄重挺拔,表现了南京城墙门洞、城砖的构建特色,体现了南京城墙历史与现代、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的融合,象征着南京城墙匠心品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营销环节上,南京城墙推出了公益基金的策略,每当游客购买一瓶1366矿泉水,便向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捐出一分钱,为南京城墙的保护和申遗出了一份力。
“1366”不仅是南京城墙的大力打造的文创品牌,也是营造的最重要文化意象之一。推广“1366”的品牌,能使市民游客直观地接受熟悉这个文化意象,很容易地记住南京城墙肇建时间这个代表性的数字,同时也将“1366”的文化意象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对宣传南京城墙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南京城墙文化空间打造
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价值体现在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和文化凝聚力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认同的综合影响。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众多如南京城墙这样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挖掘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是南京市政府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文化产业是新时期南京市实施文化战略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南京市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再开发,打造城市特色的文化空间。
“书香满城”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在文化空间领域营造的又一个“文化意象”。由于20世纪50年代的拆城及80年代开始的城墙维修工程,南京城墙的内部出现了不少人为修筑的空间。为合理利用这些空间,充分展现南京城墙的文化价值,烘托文化氛围,南京城墙选取中华门、台城、午门、武定门、仪凤门、集庆门等重要节点,将城墙内部及周边空余区域打造成为书吧。这些书吧集城墙历史文化底蕴、山水城林景观为一体,且各具特色。
位于南京城墙解放门的“台城书房”,古色古香,将南京城墙文化与茶文化完美融合。游客至此,在遍赏南京城墙和玄武湖美景的同时,还可一边品茗歇息一边翻阅南京文化书籍。台城书房还定期开展评书、讲座及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美景,台城书房还经常用来接待重要国内外贵宾。“聚宝书缘”位于中华门内,由于中华门在明代称“聚宝门”而得名。此书吧由南京本土著名设计师陈卫新亲手设计,内部主打聚宝盆文化,游客在此停歇的时候,可从窗外欣赏高大巍峨的中华门城堡,也可欣赏各型各色的“聚宝盆”,翻开书本,了解学习中华门、沈万三和聚宝盆的故事。“集庆书坊”位于集庆门的城墙内部,这里不仅是书吧,更有民间博物馆“钰缘泉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器及唐宋到明清时期的精品瓷器。集庆书坊以其独特的定位和文化功能,吸引了众多游客、学者及研学游的学生来此探寻南京城墙文化。玄武湖隧道明城墙下的“创营书会”则主打“青年文化”,这里不仅有舒适干净的阅读环境,更是青年企业家们创业、聚会的场所,最独特的是,创营书会提供帐篷,渴望非凡文化体验的游客还可在此留宿。
目前南京城墙已开设七家城墙书吧,供游客休息阅读和开展文化活动。南京城墙全力打造“书香满城”文化空间和文化意象,旨在充分结合南京城墙自身的文化空间,致力为市民游客提供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和文化活动体验。这一举措是南京城墙合理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尝试,南京城墙自身便是一处重要的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对南京城墙文化价值的升华和延伸。营造“书香满城”的文化意象,创设城墙书吧的文化空间,不仅是对南京城墙本体文化价值内涵的展示和宣传,更营造了一种更广泛的文化氛围,使市民在休闲的时候都能融入到南京的文化生活中,这对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增加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南京城墙文化意象研究意义
(一)开拓研究视野
南京城墙历史悠久、体量巨大,蕴含的文化研究价值也不可估量,似一座巨型宝藏,等待发掘。南京城墙的研究人员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初有成果,但由于南京城墙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科研力量不足,前期南京城墙的研究力量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墙本体的保护修缮、城砖的研究以及城墙与环境、人的关系等方面。这些范畴的研究是南京城墙在“申遗”道路上的必经之路,也是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随着研究力量的逐步加强和城墙合理利用及旅游开发等需求的提升,对于南京城墙文化内涵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文化意象”的研究就是基于南京城墙文化内涵价值的一次研究尝试。“文化意象”的概念初用于文化及美学领域,主要以文章及图像中的自然意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后适用范围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文化意象”的概念引申至城市文化范畴领域,从而形成了“城市意象”的研究。将南京城墙通过“文化意象”的解读,是站在新的理论研究视角的一次研究尝试。通过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南京城墙,实为对南京城墙文化内涵的再解读和挖掘,对于开发南京城墙的文化价值、促进南京城墙文化的传播、增强旅游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充分活化利用
南京城墙既是文化遗产,亦是旅游景区,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推动南京城墙文化和旅游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合理的活化利用,这也一直是新时期南京城墙的工作重点,而活化利用的基础便是对南京城墙本体及周边文化内涵及价值的挖掘。开展南京城墙文化意象研究,便是运用新视角对南京城墙文化内涵的再解读。南京城墙文化意象的表达和营造能够令市民游客通过先入为主的“文化意象”概念对南京城墙有所理解,从而产生参观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例如通过中华门展览及书吧中的“聚宝盆”文化意象,让观众产生对“聚宝门”的历史文化及“沈万三及聚宝盆”民俗故事的兴趣;通过“1366”文创产品,加深观众对南京城墙肇建年代的记忆等。“文化意象”在令观众产生记忆和兴趣的时候,会带领他们走进南京城墙的历史和文化内核,通过游客们的口口相传,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也得到了传播推广,同时也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南京城墙将更加重视城墙的活化利用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空间的打造、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渠道将南京明城墙打造成具有文化生活气息的“民”城墙,让更多的市民游客在旅游中能够近距离触摸城墙历史,接受城墙文化的熏陶。
(三)提升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南京城墙作为世界上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城墙,是中国城墙建筑史的巅峰之作,是明代朝廷及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明代都城应天和高大巍峨的城墙曾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城市和景观,是外国人口中赞叹不已的盛世景象。但历经了650余年的战火风雨及人为因素,南京城墙颓败倾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阻碍。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如今的南京城墙经过修缮保护,已经重新焕发生机和光彩。通过对南京城墙“文化意象”多年的营构和推广,南京市民对南京城墙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愈发强烈,人们都为家乡有这么一座伟大的城垣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内心深处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自信感,从而自发成为南京城墙的推广者和宣传者。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南京通过对南京城墙的参观和对南京城墙文化意象的了解,能够认识到南京有一座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城墙,并且更加深刻地理解南京城墙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通过“文化意象”的营构与传播,能够增强来南京城墙参观的人们的文化自信感,将南京城墙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使人们都能自发地成为南京城墙的保护者和宣传者。
(四)助推城墙申遗
南京目前正在作为牵头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之路对于南京城墙来说,任重而道远。2003年南京市政府向江苏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正式申请将南京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2012年,南京城墙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蓝绍敏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南京城墙(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建议。而在2019年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关于请求将南京城墙(中国明清城墙)列入国家2020年正式申遗项目的请示》,明确表达了南京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推进和实施城墙申遗的决心和信心。
近年来,各部门为加快南京城墙的申遗进程做了巨大努力,从城墙保护修缮、周边环境整治及合理发开发利用都努力向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靠拢,同时,南京城墙的旅游、宣传、推广等工作也在大力推进,多次举办世界级的活动、会议、交流、展览等,与国际接轨,拉近了世界人民与南京城墙的距离。
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墙本体,其承载的价值体系亦是“申遗”的重要组成内容。世界文化遗产一直强调所列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价值,要求列入的项目具备超越国家、民族、地区的属性,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突出普遍价值”作为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南京城墙是“中国明清城墙”申遗体系之中的典型代表,也是唯一的都城城墙,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和礼制的最高等级,具有显著的“突出普遍价值”。南京城墙文化意象正是南京城墙文化内涵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南京城墙文化意象体系的构建,能使古老沧桑的城墙在多元的文化意象体系中焕发新的活力,使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凝练和凸显,从而使南京城墙在成功“申遗”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四、结语
南京城墙的“文化意象”体系,深深根植于南京城墙本体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价值。经过近几十年的不断努力,通过对南京城墙“文化意象”体系的构建,南京城墙的保护利用水平和知名度已经大幅提升,在“申遗”的道路上也加快了步伐。今后,南京城墙将继续开展城墙突出普遍价值的深入研究,从当时的军事和工程技术、自然环境、政治体制和城市管理等不同方向,更加准确清晰地总结归纳出中国明清城墙的历史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现中国文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智慧特征。在深入挖掘南京城墙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将文化意象融入城墙景点,打造游客感兴趣的文化景观,并且拓宽文化宣传推广渠道,提升南京城墙的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大力开发“1366”“环城七十里”“三十六丈跑”等“文化意象”为代表的创意文化品牌,使南京城墙真正融入市民和游客的生活,成为真正看得见、到得了、摸得着的“民”城墙;结合南京城墙的传统特色,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空间,使南京城墙的文化氛围洋溢在人们的生活中。此外,南京城墙将继续开拓创新,通过更多的方式构建更宏大深厚的南京城墙“文化意象”体系,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展现南京城墙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