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来南京明城墙研究综述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文化研究已走过近四十年的历程,从总体研究、专题研究、对比研究、考古调查四个方面对学界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南京明城墙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兴起至专题发展,再到全面推进的过程。南京明城墙的对比研究方兴未艾,对于城墙本体及官砖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调查也取得较大进展。展望未来,南京明城墙研究仍有许多空白领域,有待持续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研究;综述
南京明城墙是南京市的一张世界级城市文化名片,它修建于14世纪中后期,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其中京城全长33.547公里 ,至今仍存25.091公里 ,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城墙。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明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本世纪初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明城墙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本文拟从总体研究、专题研究、对比研究、考古调查四个方面对近四十年来公开发表的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做一初步梳理,以利于新时期南京城墙的深入研究。
一、总体研究
蒋赞初在《南京史话》 第十章“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砖城”中,对南京明城墙首次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其中很多观点在学界影响很深,如明城墙的修建时间、修建阶段、改筑原因等。此后,李蔚然在其执笔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第十二章第七节“明南京城”中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对宫城、都城、都城排水设施进行介绍。20世纪90年代,马伯伦主编《南京建置志》 中的第七章第五节“南京城垣”进一步对南京城的建设阶段、筑城思想、内城城门、皇城、宫城、外郭等做了分类研究,成为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图册《南京明城墙》 从历史成就、变迁、历史现状、未来规划四个方面展示了南京明城墙的风采,成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参考资料。《南京明城墙》 作为2005年江苏省文物局重点科研课题“南京明城墙科学保护与抢险维修研究”的成果之一,在第一和十二章分别对明城墙的历史文化及考古发现做出了研究。2017年,郑孝清主编《南京城墙研究》 汇集了城墙保护工作者和研究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有涉及历史文化调查与研究的论文多篇。此外,书籍《南京城垣史话》 《南京城墙史话》 《南京城墙》 《旷世城垣—南京明城墙》 ,图册《城垣沧桑:南京城墙历史图录》 《古城一瞬间》 《岁月传城—南京城墙旧影》 等主要从普及角度对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文化做了介绍。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南京明城墙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是杨国庆《南京明代城墙》 ,本书作为陈安吉主编《可爱的南京丛书》第三辑的一本,从明王朝建立以前的南京城墙沿革,明代南京城墙的营建,京城城墙的设计思想、布局及外郭、城墙的构造,明代南京城墙的建筑材料、建造人员、管理与影响,清代及民国期间的南京城墙,1949年以来的南京城墙共十个方面对南京明城墙做了全面的研究,该书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如南京明城墙的始建和完工年代、内瓮城的起源、京城城墙的设计思想等。由于该书定位是通俗读物,因此在相关问题上未免意犹未尽,但杨先生在随后的《南京城墙志》 中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由杨国庆、王志高合著,是迄今为止关于南京城墙最为详尽的一部“家谱”,也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地方城墙的专门志书。全书共分九章,除一、二、三章与明代之前的大事年表及参考书目由王志高撰写外,其余部分由杨国庆完成。在明城墙的写作部分,杨国庆分别从营建与布局、工役与建材、损毁、修缮、守御、艺文五个部分加以介绍,除了继续有较新的学术观点之外,其资料的详实程度至今仍为别的研究论著所不及。当然,本书也并非完美,如在明城墙的早期营建中,忽略“新城”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城池属性、清晰时间边界、完整地域范围的王城存在,将其全部纳入京城的营建过程之中,从而在新城建设时间、长度、范围、性质、与京城对比研究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可供探讨的论题。 总之,瑕不掩瑜,《南京城墙志》不愧为迄今为止研究南京明城墙最全面、水平最高的著作。
除了论著之外,从总体上研究明代南京城墙的论文也有很多。20世纪80年代堪称明城墙研究的开创之际,有三篇文章值得关注,它们是袁俊《明南京城垣》 、季士家《明都南京城垣略论》 以及张泉《明初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 。袁俊对明代南京城垣的修建时间、建筑材料、城门、皇城布局、外郭做了简要的介绍,虽然文字不多,但影响较大。季士家《明都南京城垣略论》可谓第一篇专门论述南京明城墙的学术论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文对明南京的定都过程、营建思想、京师城垣布局、修筑工程等做了全面的研究。张泉的文章是其硕士论文的一部分,该文系统讨论了明初南京城规划的几个主要方面,其中城市分区与宫城布局都是对明城墙设计思想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京明城墙的总体研究继续深入,王少华《明代南京城墙的建造》 和韩品铮、俞韵《古都南京城墙》 在全面研究的同时开始出现专题化的趋向。如王少华就对城砖的来源及制造过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而韩品铮、俞韵的论文则更侧重于对城墙历史文化的介绍。新世纪以后,李蔚然《论明代南京城》 与杨国庆、贺云翱《南京城墙初论》 成为该领域较为重要的两篇论文,尽管他们之间在一些观点上有所不同,但正常的学术探讨促使了南京明城墙研究热潮的到来。
二、专题研究
从对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的总体研究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南京明城墙的研究有向专题化发展的趋向。这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对明城墙总体研究的全面开展,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开始注意历史细节。这可以从建造年代及设计思想、城门与瓮城、砖文、价值与功能四方面研究中得以体现,也大体反映了近三十年来南京明城墙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建造年代及设计思想
杨国庆在《明代南京城墙建造年代考略》 一文中梳理了后世对明南京城墙建造年代的多种说法,根据史料并实地勘察,提出南京城墙建造的起止时间为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前后共39年。文中对史料中“拓建康城”的理解颇为新颖,即认为1366年并不是南京城墙建设的开始年代,这种观点以及将四重城垣作为整体统一考察的论述为明城墙建造年代研究开拓了思路,也符合后来明城墙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于南京明城墙设计思想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这起因于南京城墙独特而不规则的造型,以及明太祖一反常规将宫城建于燕雀湖上的千古之谜。杨国庆在1999年发表的《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 对此做出了专文探讨,提出明代南京城墙的平面为“南斗星”与“北斗星”聚合形态的观点。然而这一观点的提出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如李蔚然在分析了每座城门的设置原因后指出南斗、北斗之说“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太入时”。 南京“赘城”又俗称“台城”,是南京城墙中多余的一段,它的性质与成因是南京都城建设的重要问题,涉及朱元璋对南京城墙的规划思想,笔者认为“赘城”是元末朱元璋所建新城北墙的遗存,明初因新城扩建而遗留,“规划拆迁说”更符合实际情况。 除此之外,黄慧英在《明代南京城墙的几个疑团的探析》 中,对皇宫选址、京城形状、城门瓮城、不设马面这几个有关城墙设计思想的问题做出了探讨。
(二)城门与瓮城
季士家在《南京中华门建筑述略》 中较早地对南京城墙京城中华门的历史与结构做了初步介绍。叶骁军在《南京明宫城门名考辨》 中对民国以来的文章、专著中介绍明故宫城门名称时的混乱作出了辨正,认为明故宫皇城东、西、北三门的名称应为东安门、西安门和北安门,宫城东、西、北三门名称应为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该文发表以后,对于宫城、皇城城门的名称基本理清,没有再引起太大的争议。在外郭城门方面,李全根《<永乐大典>记载的南京外城门》 和朱明娥《南京明城墙外郭十八城门述考》 分别从《永乐大典》和《南京都察院志》记载的角度,辨析了外郭城门的数量和名称。此外,沈承宁《南京城门变迁》 对南京城墙四重城垣的城门沿革和保存状况做了总体介绍。
瓮城是南京城墙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内瓮城的设立,为全国乃至世界所罕见。关于南京明城墙内瓮城的起源,杨国庆《南京明城墙瓮城考源》 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作者从南宋陈规的《守城机要》中得到启迪,认为陈规最早提出了内瓮城的构想,朱元璋及其南京城的建设者们予以实践并创新和发展。就瓮城文化方面,刘斌《南京明代通济门船形瓮城建筑意象赏析》 以《周易》理论为视角,解读南京通济门船型瓮城的各种建筑意象。
(三)砖文研究
南京明城墙上亿块带有铭文的城砖独具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墙文化主要载体之一,也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有关南京明城墙砖文的著作有王克昌等编著的《明南京城墙砖文图释》 ,该书“为城砖‘修谱’,替城墙‘立传’,填补了我国古代城墙史的一项空白,可以说是做了一件意义深远、功德无量的大事” 。此外,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编撰、杨国庆主编的《南京城墙砖文》 以南京明城砖为主,上涉六朝,下至当代,辑录不同城砖1016块,以拓片为主、照片为辅的形式,共收录砖文照片312帧,砖文拓片1170张。正文由代绪论、砖文图版、砖文研究三部分组成,其中砖文研究收录论文11篇,具有较高的史料与科研价值。近年来,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编著的《铭文天下:南京城墙砖文》 则以图文的形式更加详细地展示了南京城墙砖的产地、烧制过程及丰富多样的南京城墙砖文。
关于砖文研究的论文有郭金海《明代南京城墙砖铭文略论》 ,该文对明代南京城砖铭文内容和形式、制作过程、铭文字体、书法艺术做了相应研究,是砖文研究较早的成果之一。随后,杨国庆、夏维中《关于明代南京城墙砖文的几个问题》 就砖文的种类、内涵及价值做出初步探讨。陈瑞、王裕明《南京明城墙砖铭文三题》 则探讨了明城砖的烧制地点、“总甲、甲首、小甲”类组织形式的出现年代和组织性质。周运中《南京明城砖铭文新探》 运用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知识对南京明城砖铭文中府、州、县的地名、历史事实、自然人文地理、人文关系进行了释读和考证。杨国庆《南京明城墙砖文中的基层组织研究》 提出工役人员主要以“均工夫”方式获得,约洪武十年(1377)以后发展为以“甲”为建制的基层组织。
此外,有关南京明城墙砖文的各类论文还有孙洵《明代南京城墙砖文书法赏评》 、朱明娥《明城墙砖文中的简化字、异体字和错别字的初步整理与解读》 和《南京明城墙中的“错版砖”研究》 、刘斌《南京城墙砖文与明朝水军》 和《南京明代城墙与佛教文化研究》 、张开正《浅析南京明城墙砖文的责任制—以洪武砖文为例》 等。
(四)价值与功能
杨国庆《明南京城墙价值嬗变纪略》 从价值嬗变的角度对明城墙做出研究,认为南京明城墙的本体价值已从“实用型”过渡为“文化型”,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角度对其中原因进行了探讨。黄慧英、杨国庆、朱明等人《南京城墙在未来城市中的地位与价值》 在回顾价值嬗变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城墙保护的价值体现与城市同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初步想法。沈承宁《论南京城墙之历史价值与世界文化遗产之申报》 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明城墙的历史地位及价值、保存的历史原因、现状及保护情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郑孝清《重读南京城墙—南京城墙核心价值的重构及意义研究》 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明清城墙、南京城墙不同层面阐释了其核心价值在新时代的变化,对南京城墙核心价值进行了重构。
对于南京明城墙功能的历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方面,张蕾、刘斌《南京城墙及其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军事防御作用》 对南京城墙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军事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看到了现代军事武器的作用,从而掀起了洋务运动的序幕。吴庆洲《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论述了南京明城墙的军事防御艺术和先进的科技水平,认为其是古代城池军事防御艺术集大成者。
除上述几个主要方面,还有学者对南京明城墙与旧城的延续关系、筑城人员及用工量、典故传说、砖瓦运输及城墙长度、“墙中墙”、“准外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如季士家《明代南京城西南二面城基考论》 ,杨国庆《明南京城墙筑城人员构成及用工量初探》 ,朱明《南京明城墙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 ,町田吉隆《明代南京城墙砖瓦的生产与运输》 ,梁庆华、邢国政《南京明故宫范围有多大》 及笔者《南京明代京师城墙究竟有多长?》 《南京“墙中墙”的发现与研究综述》 《南京“墙中墙”初辨》 《元末明初南京“准外郭”考》 等。
三、对比研究
除了总体研究和专题研究,对比研究一直是南京明城墙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将南京明城墙放在中国、世界范围内,与别的城墙进行相互比较,才能更加凸显其多元化价值,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城墙研究的总体推进。
杨新华主编《南京明故宫》 在第八章对明代“两京”及明中都与改建后南京宫阙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孟凡人《明朝都城》 则着重论述了明初三都(南京、中都、北京)和宫城的形制布局及其前后演变关系,阐述了明初三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重要地位。陈薇、路易吉·戈左拉《南京城墙与罗马城墙比较》 是一部用中英双语对中国和西方两个著名历史城市进行比较的专著。该书视野新颖,图片精美,有助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就期刊论文而言,蒋赞初、张彬《明代“两京”建城时的历史地理背景与布局方面的比较研究》 从明代南京与北京建城时的历史地理背景和皇城布局出发,对两京的相似与差异之处进行了对比研究。由于南京和中都的宫城被毁,只留下较为完整的午门遗址,因此明初三都的午门对比研究便成为研究明初三都都城制度的重要内容。周苏琴《明代的三座午门》 从明初三都定都的历史背景及午门的城台形状、须弥座雕刻纹饰、城门洞形制等方面较早地做出了比较。曹春平《明初三都午门之比较》 先探讨了明初三都午门的营建状况和现状,然后对比说明三者之间的承袭关系,得出了“中都午门开创了一代制度,在明初三都午门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的结论,作者以实物数据说话,具有一定说服力。此后,陈怀仁《“明初三都”都城规划制的传承与创新》 和孙祥宽《明南京和中都的午门》 都从对比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研究。除了午门,将明城墙与明孝陵陵墙进行对比也是一个颇有创意的话题,王毓彬《略论南京明城墙与明孝陵陵墙的关系》 就南京明城墙与明孝陵陵墙在营造理念、使用材质、砌筑技法等方面做了简要的对比。
在对比研究的论文中,比较重要是同时代不同等级之间的城市城墙进行对比,通过从建城时地理环境、指导思想、军事防御等方面的差异中找出他们各自的独特性所在。如周俊玲、董艳《明南京城和西安城建城比较》 ,张宁宁《明南京城池和北京城池的异同》 ,叶杨《南京明城墙与大同明城墙军事防御体系的比较研究》 ,邱振华《南京城墙及其他明清城墙》 ,王力、李晶源、王仕睿《荆州古城墙与南京明城墙防御体系的比较研究》 ,周珺《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比较南京明城墙和约克古城墙》 等。这种与南京明城墙对比研究热潮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南京在明代作为都城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2006年以后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做出的推动。
四、考古调查
王志高《从考古发现看明代南京城墙》 一文首次从考古调查与发掘的角度揭示了南京明城墙的结构并将其归于四类情况。通过考古材料提出明代南京城墙的西面和南面并没有如文献所说的直接利用了南唐都城的城墙,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建造。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研究的南京城墙仅为明代南京京城城墙,并非现在一般所称拥有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南京城墙。至2006年,邵磊、岳勇、王光明在《南京明城墙》一书的第十二章“明代南京城墙考古发现综述”中对1949年以来南京明城墙的历次考古发现做了总体介绍与研究。除京城城墙外,2010年5—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外郭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工作,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对明代南京外郭城遗址开展的全面考古工作,其研究成果为《明代南京外郭城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
在南京明城墙的考古过程中,通济门瓮城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因为通济门是明代占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通济门瓮城拆除之际就曾对其做过详细测绘。对于通济门的考古工作有助于在历史研究的同时证实当时测绘成果的可靠性,为通济门的全面保护和遗址复原打下基础。在邵磊《明代通济门瓮城基址的考古发现与初步认识》 对此做出了初步研究之后。骆鹏又在《南京明代通济门瓮城遗址的历次考古发掘与认识》 一文中做了进一步的总结与思考。
除了城墙、城门的考古发现,城砖窑址的野外调查近年来也收获很大,比较重要的文章有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安徽繁昌明城砖窑址调查报告》 与《江西宜春、新余两地明代城砖窑址考查报告》 ,马俊、杨国庆《湖北、湖南两地明代南京城城墙砖窑址群调查报告》 ,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岳阳市郊君山明代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金鸡垄窑群调查发掘简报》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武汉江夏庙山明代官置砖窑调查发掘简报》 。
2017年春江西黎川中田乡、南京栖霞区官窑村相继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明城墙砖官窑遗址群,相关调查及考古报告已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及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组织金连玉、赵梦薇、杨平平及笔者编写完成,与以往报告一同收录在收录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编、马麟主编《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研究》 一书中。该书是南京城墙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包含上、下篇,上篇收录了目前国内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的考古调查报告及相关新闻报道,下篇为长江中下游五省砖窑考察纪实的文字材料。本书首次聚焦南京明城墙砖官窑,既有资料价值,也不乏可读性,是近30年来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研究的初步总结,有助于对明初南京城墙涉及的劳役制度、官窑建造、城砖生产、运输过程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五、小结
回顾近四十年来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文化研究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从80年代的初步兴起,至90年代的专题发展,再到新世纪以来的全面推进,南京明城墙研究不断深入,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明城墙研究毕竟起步较晚、参与学者较少,以往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一些重大课题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如砖文责任制的产生、发展、消亡及影响;城砖的烧造、运输、质检、责任体系;南京城墙与北京、凤阳作为同时期都城营建的前因后果关系、相互影响;南京城墙筑造过程中的科技原理分析;建筑遗产视角下的南京明城墙研究;南京明城墙外郭及护城河体系考古调查与研究等等。可以说,南京明城墙的研究随着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及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的全面展开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任重而道远,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完全值得我们不断发掘,也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