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在南部沿海相继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一批经济特区,全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深圳特区南头半岛设立了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创造了“蛇口模式”。经济特区以及蛇口工业区的成功实践,为中央和地方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1984年初,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倡议,党中央决定在14个沿海城市创建中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此拉开了开发区建设序幕。历史证明,开发区的建立,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基本方针的一项重大战略步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的发展,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先行开发区经验基础上,无锡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工业园区——外商投资规划区锡南片区。30年来,无锡开发区围绕“开发、开放、产业、创新、管理、共享”的使命任务,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首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营商环境不断完善,载体功能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无锡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综合保税区2家;省级经济开发区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7家、境外合作园区1家,以及一批特色产业园区。2019年,全市开发区实现当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406.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39.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32.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90.1亿美元,以不到全市1/5的面积,创造了全市50%以上的经济总量,实现了55%的一般预算收入,集聚了70%的高层次人才,完成了85%的外贸进出口,吸纳了90%以上的到位外资,充分发挥了引领、辐射和支撑作用。
无锡开发区30年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91—2000年的起步探索期、2001—2007年的快速发展期、2008年至今的转型升级期。每个阶段都显示出鲜明特征,共同谱写了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奋斗史和创业史。
(一)起步探索期(1991—2000年)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中国对外开放掀起新一轮高潮。国家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开发区予以重任,国务院专门提出了“以工业为主,以吸收外资为主,以拓展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为主,一致力”办区方针,开发区建设发展迎来春天。无锡是中国乡镇企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重要发祥地,是率先实行农村工业化的先行地区。面对全国开发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无锡勇立时代潮头、锐意开拓进取,以其特有的工商基因、创新禀赋和孕育于乡镇工业的“四千四万”精神,开启了迈向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历史篇章。
1.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10年洗礼,全国各地充满了蓬勃发展的激情。深圳、广州作为第一批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成为全国各地关注的热点。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全国大开放的格局已然形成。开发区建设的热潮迅速在全国各地兴起。1984年8月,苏州昆山先人一步自主和自费建设工业小区。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南通、连云港为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苏锡常及所辖的12个县(市)被国家列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同年,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建立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火炬带。为主动呼应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的开发热潮,以实施苏锡常高新技术火炬带为契机,无锡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无锡锡南片区规划建设外商投资开发区,并于1992年1月更名为无锡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991年至1993年的三年时间里,一批对无锡经济格局具有深远影响的各类开发区相继应运而生:全市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唯一的环保特色国家级开发区、全省首个县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家中外合作园区、第一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等纷纷成立。这些“第一”就像种子,播撒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里,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也记录下先行者敢闯敢试的足迹。
表1-1 1991—1993年间无锡启动建设的首批开发区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1986—2005年《无锡市志》。
2.艰难起步
开发区起步阶段面临“五个没有”:没有现成经验,没有现成规划,没有建设所需的启动资金,没有专门的管理团队,没有成熟的开发管理运行机制。面对一系列计划经济时代想都没有想过的问题,开发区坚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创造性地破解各类难题,保证了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高强度推进。
开发区从建设之初就重视规划工作。按照“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理念,将规划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对自然地理、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定位、土地利用、生态建设、配套设施等多个角度的深入研究,探索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出建立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指标体系,构筑具有很强经济发展活力、相对独立的现代化新型社区;江阴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集技、工、贸、储运、生活、旅游为一体,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现代化港口经济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按功能划分为科研行政管理区、工业生产和仓储区、金融商贸区、生活居民区、预留发展区等;锡山经济开发区规划发展金融贸易、高新技术、配套服务等9个功能小区;蠡园经济开发区在总体布局上确立沿路金融商贸发展区、沿湖旅游休闲区、腹地高新技术产业区三大分片功能。
开发区的出现是中国经济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的一次跨越,既是思想理念的一次革命,也是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开发区通过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提供“九通一平”的优越投资环境,很快成为吸引各类企业和资本投资兴业的热土。原本分散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通过转制或与外商合资)纷纷进入园区,实现了企业集中、人才集聚、土地集约的“三集中”,拉开了开发区建设发展框架,加快了城市工业转移的进程,为承接更多、更大的产业项目做好了准备。
作为改革的试验区和先行区,无锡开发区突破投融资体制障碍,在全市率先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制度改革探索。1991年,无锡土地管理局首先在开发区试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批准锡南开发区1号地块出让,用于建造标准厂房。此后,其他开发区也按照“整体规划、滚动开发”的思路,由管委会下属开发公司取得土地开发权后,通过融资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经国土管理部门批准,将地块出租或转让给生产企业。园区利用土地出让收入和部分税收收入,再投入到新地块开发,实现了初期滚动式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功,搭建起了开发区最早的融资平台,在没有国家多少原始资本投入的条件下,从根本上解决了起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至2000年底,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累计批准各类进区企业3300家,总投资864亿元。
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时,要求开发区参照经济特区管理模式,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原则,建立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无锡开发区积极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由市委、市政府分别赋予各级开发区管委会相应的责权,并设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合署办公,一个部门对应上级多个部门,缩减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能。无锡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个头收费的“三个一”服务体系。各开发区还注重与所在省、市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有效减少体制上的摩擦,创造性地建立了许多灵活高效的工作制度,不仅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动力,也推动了全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起步阶段,从无锡市机关、部门、基层单位抽调优秀人才组成的开发区第一代创业者,克服了人员少、办公条件简陋、经验不足、基础薄弱等种种困难,发扬拓荒者的艰苦创业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畏艰难,蹚出了一条艰苦卓绝、不同凡响的成功之路,为开发区的未来发展创造了一片充满希望的光明前景。
3.打开局面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全国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发展受资本短缺、外汇奇缺、技术落后、就业压力的制约较大。但到了90年代末,无锡开发区通过“三来一补”、引进外资、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举措,明显缓解了四大发展约束,在较短时间打开了无锡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崭新局面。
开发区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全新的体制机制,为各类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升创新能力,开辟了新的舞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发区从根本上推动了本土企业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培养国际市场意识,引入国际生产标准,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这一时期开发区企业对内抢抓浦东开发开放历史机遇,大力兴办与上海产业配套的实业项目,对外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走出了一条本土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与外地、外资企业的嫁接发展路径。入区本土企业逐渐由最初面向国内的生产模式,转向“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模式,创造了外汇,增加了就业,无锡市开发区出口总额由初期的几千万美元,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近30亿美元。尽管这个时期的创新还主要停留在引进吸收阶段,但作为一种进取性的精神状态、后来居上的竞争战略和实现技术进步的方式,创新发展在以制造业见长的无锡开发区里顽强地扩散开来,并不断积累起势头。1991年,无锡民营科技企业屈指可数,至2000年底,全市已有469家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50亿元以上,技工贸总收入逾60亿元。
开发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对外开放的主阵地,成为开放型经济的主要载体。在无锡开发区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突破是,1993年12月,无锡与新加坡科技工业集团签约建设中外合资工业园区——新加坡工业园,有效借鉴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科技园区招商和管理模式,带动了一批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入园投资,如当时江苏省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美国希捷公司,第一批落户园区的日本跨国公司村田、阿尔卑斯,中国医疗器械领域规模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全市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日本瑞穗银行无锡分行。新加坡工业园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为无锡开发区开启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0年间,无锡开发区在探索中明确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比重由1992年的不足2%,提高至2000年的23.5%,园区产业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高新区、经开区、旅游度假区全面发展,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优势互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开发区不仅在形态开发上取得了成功,还建立起了一套既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环境,为接下来的快速成长打下了基础,积蓄了能量。
(二)快速发展期(2001—2007年)
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加快经贸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中国加入WTO同样对开发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开发区加强适应世贸规则的能力建设,完善以市场化运作、法治化管理、国际化发展为核心的经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下,开发区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无锡开发区抢抓入世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努力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增幅远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1.强力推进
2001年春节刚过,无锡召开了开放型经济工作千人大会,号召全市上下坚持经济国际化战略不动摇,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引领全市率先发展的龙头,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此后,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成为无锡每年第一个综合性大会,开放型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基调。无锡开发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相关部门、市(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开发区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体系,不断强化开发区与行政区、与条线部门、与开发区之间的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推进联动开发。在管理体制上,面对行政建制、管理模式、干部身份和分配方式等诸多差异,开发区积极寻求园区效率与政府管理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在党政领导议事决策规则、机关干部全员聘任、机关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等方面积极探索,为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也为全市管理体制创新作出了贡献。在政策规划上,“十五”规划首次系统地将开发区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体系,明确提出“切实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创新,完善开发区功能,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提高开发区的集聚、创新和产出能力。2004年,无锡市政府制定出台全市开发区第一个综合性文件《重点开放园区建设与发展规范》,要求重点开放园区加快实现由一般加工区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由多元化向特色化发展转变,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促进城市国际化。在考核评价上,无锡开发区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重点开放园区工作考评细则》,确立了投资强度、产业水平、产出能力、主导产业比重、经济贡献度、外贸依存度、涉外税收占比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考核考评体系,成为引导开发区科学发展的指挥棒、推动开发区工作落实的制度保障、激励开发区干部担当作为的有效手段。
无锡开发区有别于省内其他开发区建设的一大特点就是政府强有力地开展定向招商,而且成绩斐然。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无锡市委、市政府敏锐察觉到日本产业正大规模向海外转移,当即决定在日本举办“无锡旅情”为主题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市历史上首创品牌招商、文化招商、中介招商,在日本刮起“无锡小旋风”。至2007年,“无锡旅情”经贸招商活动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广岛、长野、相模原市等地累计举办各类投资说明会、专题恳谈会、新闻发布会及各类展会近70场,邀请和接触日方客商15000余人次,拜访了索尼、夏普、东芝、山田电机、神户钢铁等近500家日本著名跨国公司,累计签约项目386项,总协议注册外资超过50亿美元。开发区不断创新招商理念,转变招商方式,建立以重大项目为核心的团队联合招商机制,探索企业招商和市场中介招商,积极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顾问招商、以商招商、融资招商等,培养了一支熟悉产业,掌握政策、精通谈判、能打硬仗的专业招商队伍,成功引进当时全国单体投资最大半导体项目、全省最大外商独资企业海力士意法半导体,创造了无锡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带动效应最强、建设项目最快、土地利用最集约、审批级别最高等多项记录。其间,全市开发区累计吸引了7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131个项目,占全市比重90%以上,华瑞制药、希捷、索尼、英飞凌等一批龙头外资企业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和投资领域,开发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日资高地”、“韩资板块”和“欧美组团”。
表1-2 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无锡概况(截至2007年)
续表
资料来源:无锡市商务局。
2.功能提升
快速发展期内,出口加工区、航空口岸、境外园区、飞地园区、五大新城等一批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先后在开发区或主要依托开发区建成,大大提升了开发区对外开放功能,巩固并放大了无锡对外开放领先优势。
一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取得突破。随着开发区企业进出口业务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两头在外”的企业迫切希望无锡能够早日建成出口加工区,利用出口加工区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无锡市政府审时度势,于2001年2月成立出口加工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筹建办公室。经不懈努力,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无锡出口加工区,为全国第二批出口加工区试点单位。加工区实行“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24小时通关制度。2005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海关总署批复,同意无锡出口加工区规划调整,设立无锡出口加工区B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已建成区域内设立的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的成立,极大提高了无锡地区出口货物的本地通关量。2006年,无锡出口加工区进出口额跻身全国前五,超过了苏州工业园出口加工区,在海关总署发布的评测结果中位居全国出口加工区第二。
二是航空口岸跻身国家一类口岸。2003年10月,无锡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在无锡高新区成立。次年2月,无锡硕放机场正式开通民航,该项目建设获得全市最高荣誉“腾飞奖”。2006年12月,全国首架用城市命名的“无锡号”飞机由美国西雅图起飞抵达硕放机场。2007年9月,投资13亿元的新航站区正式投运,无锡机场改扩建工程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无锡最具影响力城建工程”。至2007年底,无锡机场引进了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四川航空,先后开通无锡至香港、澳门等航班,通航城市达到20个;完成旅客吞吐量135.9万人次,平均客座率71.7%;完成货邮吞度量25633.8吨,同比增长45.4%,在全国135个民航机场中居第40位,成长速度居全国之首,苏南国际机场初见雏形。2008年无锡机场正式获批航空一类口岸。
三是境外园区成为“走出去”样板。加入WTO后,无锡企业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企业单枪匹马“走出去”相比,境外经贸合作区具有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配套服务健全、产业链条完善等优势,能够帮助境外投资企业更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2006年商务部启动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无锡红豆集团、益多集团、光明集团和华泰置业等四家企业决定联合投资建设境外工业园。柬埔寨首相洪森也表示非常希望学习中国开发区经验,与无锡合作建园。经过努力争取,2006年8月,商务部批准设立“江苏太湖柬埔寨国际经济合作区”。该经济合作区成为全国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江苏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中国外交史上首个以双边协定形式奠定法律地位的境外经济开发区。截至2019年,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累计完成总投资7.1亿美元,完成标准厂房建设124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达165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2.4亿美元,吸纳就业人数近30000人,昔日荒原成为世界各地投资商纷至沓来的投资热土。2016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柬前夕在《柬埔寨之光》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予以西港特区高度评价:“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
四是跨江联动战略率先实施。2003年8月,江阴、靖江两市开启了跨江融合发展,两市市政府出资成立投资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封闭运行,滚动开发”的模式,合作共建江阴靖江工业园,成为全省首个跨行政区域的共建园区。2006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江阴靖江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江阴和靖江打破了区域界线,通过不同地区开发区间的经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高效流通,实现优势互补和更深层次的产业转移,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形成了联动发展的格局,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五是五大新城建设全面推进。2002年,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无锡启动了太湖新城、锡东新城、惠山新城、蠡湖新城、宜兴环科新城五大新城建设,其中开发区发挥了重要作用。无锡太湖新城于2002年开始进行规划控制。经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各类分区、专项规划反复论证,2005年底,太湖国际科技园先行启动开发,成为太湖新城建设的前哨站和无锡高新区建设国际化科技新城最重要的功能分区。锡东新城凭借锡山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高铁商务区,定位区域性枢纽换乘中心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打造开放式、生态型、国际化新城。惠山新城将惠山经济开发区纳入整体规划、开发和建设,并逐步将惠山新城建设成一个集惠山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休闲为一体的新城区,成为全市重要组团。蠡湖新城依托蠡园经济开发区,打造建设成为以科技研发为核心、以工业设计为特色、以都市经济为形态的创新型湖滨新城区。宜兴环科新城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为基本框架,启动建设研发区、中心商务区,建成集研发、居住、产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环科新城。
3.二次创业
2004年,在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二十周年之际,中央对开发区定位作出重大调整,提出了“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进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开发区发展”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办区方针。办区方针的调整,源于国家判断开发区到了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机遇期,同时又进入面临更为复杂挑战的考验期。无锡开发区的实践,验证了这个判断:一方面各项经济指标一路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工业发展面临的升级重任不断加大,城乡二元开发、二元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区域政策优势正在被综合投资环境优势取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速发展期的后半段,无锡开发区进入了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二次”创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发展举措。
一是建立与发展定位相适应的产业体系。2006年,无锡制定“三谷一基地”建设规划和政策意见,围绕集成电路、液晶、生物医药和动漫产业,用5年时间打造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太湖药谷和动漫基地,通过项目引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人才支撑、环境配套来完善壮大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产品扩散基地,使之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以“三谷一基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成为开发区产业的重要一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占开发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接近30%。其中,“太湖硅谷”构建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微电子产业链,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为龙头,积聚了海力士等企业,建成国内微电子重要基地;“太湖液晶谷”主攻液晶屏和液晶模块,大力发展移动液晶,积聚了夏普等企业,建成国内重要的液晶产业基地;“太湖药谷”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聚了费卡华瑞、药明康德等企业,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及医药产业制造基地;动画产业基地打造国内首部原创3D动画片,制作了江苏省第一部在央视播出的原创动画,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十五家动画产业基地前三强。
各开发区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产业发展选择,集中力量打造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至2007年底,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了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五大高新技术产业;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沿江开放战略,形成了钢铁、石化、能源、包装四大产业;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区位优势,高档纺织、电子、精密机械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蠡园、惠山、宜兴等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IC产品设计、生物科技和环保产业基地规模显现;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以旅游促发展,品牌优势日益凸显。
二是建立与协同发展相适应的空间布局。随着范围不断扩大,开发区愈发重视区域协同发展。2004年,国务院作出了清理整顿开发区的重大决策,引导开发区向“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方向发展。无锡以此为契机,通过区划调整,所拥有的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9家,实现了在更大区域内整合资源要素,基本形成了点轴分布合理的开发区发展格局。2005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第三次行政管理区域调整,管理范围扩展到220平方千米,下辖6个街道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出口加工区、太湖国际科技园、空港经济开发区、鸿山旅游度假区,以及科技园、大学园、创意园、物流园等若干功能园区。同年,无锡开始“退城进园”工业布局大调整,大型基础产业向沿江园区集中,特色制造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新技术向科技园区集中,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入区企业不仅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更结合改制改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进行调整,推动了以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产品结构参与市场竞争。
开发区建设不仅加快了无锡城市化进程,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7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市长韩正率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无锡高新区创意产业园,鼓励无锡开发区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支持两地企业联手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市场相通、体制相融、人才互通、产业互补的发展环境,把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经验转化为制度,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三是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机制。开发区大力倡导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构建了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大学及科研院所为源头的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聚集裂变。第一,制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引导上,各开发区因地制宜出台实施了《加强科技创新若干意见》、《海外留学人才来区创业若干规定》、《鼓励创业投资发展意见》等一批创新鼓励政策,加大了对自主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投企业发展、专利申请等的扶持力度。在财政支持上,三创载体建设、地方科技创新综合补贴、产业引导基金、地方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等科技投入增长明显高于同期财力增长。第二,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开发区积极开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了一批在海内外上市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12月,无锡尚德太阳能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这是完全由开发区孵化出的企业,也是国内首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开发区更是催生了祥生医疗、江苏俊知、远东电缆等一大批具有自主开发产品、自主品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产业、人才、科技、资本集聚,造就了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2007年底,全市开发区集聚了383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10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1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占全省的比例由2001年的不到10%,提高到39%;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7%以上。第三,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开发区发挥产业优势,吸引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到开发区创办大学,招引清华紫光、北大众志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产业化项目入区发展,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普利司通、通用电气等35家外资机构在开发区增设技术开发部或单独设立研发中心。其中,普利司通研发中心是全省第一家世界500强区域性研发中心。作为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科技公司,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自1996年在无锡高新区成立以来,大力深化本土研发、本土制造,成功研发了具有重大突破性技术的高端心血管便携超声、中高端麻醉机、普及型监护仪和超声主机等新产品。通用电气医疗依托无锡实施“反向创新”战略,把在无锡成功开发并生产的笔记本彩超等新产品销往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其首创的“反向创新”概念列入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开发区还采用“一区多园”战略,实施由各类创新产业园、产业基地、科技园等组成的科技产业化工程。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创新产业园,成为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第一批“二次创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示范工程。至2007年,全市开发区建立了7个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省级科研中试基地,9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7个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大加快了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第四,建立实用人才的培养院校。早在2001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大胆提出自费筹建开发区大学的想法。在一无师资、二无经验的条件下,开发区人以超常规的思维和举措,克服种种难题,在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开创了无锡开发区筹办职业高校先河。几乎同一时期无锡太湖学院的前身江大太湖学院于2002年成立。之后,无锡太湖学院利用民间资本置换,转设成为全省唯一的省市共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为全市开发区输送了一大批实用性人才。至2007年底,全市开发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25%以上,重点科技园区每万科技人才数达到1300人,涌现出一批技术创新带头人。第五,注重战略发展的智库建设。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通过成立国际顾问咨询委员会,在全球范围聘用跨国公司高管、财经界专家学者为咨询顾问,每年召开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年会,吸纳国际知名高层次、高水平的精英人才参与开发区建设,打造借鉴国际经验、增进对外交流、拓展合作领域的高端新型智库,为开发区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相适应的营商环境。开发区在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亲商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在服务内容方面,由原来办证一站式服务拓展到为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再到提供国际医疗、子女教育、金融法律等综合配套服务。在服务对象方面,从外商企业延伸到民企全覆盖,从为外来投资者服务拓展到为所有创业者服务。在服务区域方面,从开发区拓展到管辖、托管街镇,全方位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园区文化。开发区还按照世贸规则,对现有的地方涉外法规进行了清理,并在提高行政效能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比如,开发区率先实施“阳光工程”,按照“手续能简则简、时效能快则快,环节能减则减”的原则,实行“先照后证”、备案制、前置审批承诺制、联合年检、联合竣工验收、并联审批等多种方式减少审批环节;率先推进电子政务,推行“一套表制、一口受理、一网运作”,试行无纸化办公,建立网上办事制度;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工作制、政务公开制、公开评议制、失责追究制、否定报备制、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制等相关制度也都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五是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民生事业。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2006年创建富民合作社,引进市场化机制,将失地农民的多余房产通过货币化方式,转换成新的生产资料并给予更大支配权,失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1100元。这种“以房权换股权”的方式是对开发区失地农民传统补偿方式的重大创新,有效缓解了开发区建设中的矛盾,减少了安置房建设,提高了农民收入,走出了城乡联动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和谐道路。在开发区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全市开发区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城乡接轨的社保、医保、低保和社会救助内容的“三保一助”保障体系。党的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步有效推进。
七年间,开发区累计完成到位注册外资118.7亿美元,年均增幅12%以上;期末外贸进出口502亿美元,翻了8.5倍。在开发区的支撑带动下,全市协议注册外资、到位注册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三项指标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外贸进出口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强,无锡开放型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发区成为开放型经济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开发区综合实力也不断增强,生产总值由477.9亿元上升至1356亿元,年均增幅1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2.9亿元上升至94.3亿元,年均增幅39.2%,远高于同期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开发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三)转型升级期(2008年至今)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全面铺开,同时外资大规模进入和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的时代基本结束。面对新形势,国家对开发区提出了“三并重、二致力、一促进”的更高发展要求,即按照“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利用境外投资与境内投资并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并重,致力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致力于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向以产业为主导的多功能综合性区域转变”。无锡开发区着力在发展理念、兴办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升级,继续引领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1.快慢之间
2008年,无锡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到达了工业化发展中后期。也就在这一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主要经济体进入下行周期,实体经济衰退、国际市场萎缩、全球资金流动性趋紧等连锁反应,对开放程度极高的无锡开发区影响十分明显。开发区内部发展上原有的特殊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的力度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支撑高速增长的各类资源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太湖水危机后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指标上表现为传统经济增量出现了相对较快缩减,新兴产业增量培育相对缓慢。在发展动力上表现为自身结构调整需求十分迫切,外部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快变量、慢变量间的矛盾和内变量、外变量间的冲突,既加大了无锡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艰巨性,又凸显了开发区加快转型的紧迫性。转型升级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又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定力和恒心。在发展紧要关头,无锡摁下了快进键。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无锡成为首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同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传感网产业,当即表态要把“感知中国中心”放在无锡;11月,国务院同意无锡建立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一年时间里,拿下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放眼全省也实属罕见。
面对发展机遇,无锡开发区主动作为,率先布局,乘势而上,探索转型发展之路,Park园区成为这一时期无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发展初期的突出亮点。为了适应物联网、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无锡开发区一改多年来的土地批租做法,下大力气打造空间上相对独立、资源集约、平台共享,适合高端产业发展的Park园区。至2010年底,无锡开发区内建成了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i‐Park)、山水城科教产业园(K‐Park)、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T‐Park)、马山生物医药产业园(Bio‐Park)、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D‐Park)、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L‐Park)等50个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Park园区。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电子信息(传感网)示范基地、国家微纳传感网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传感网应用展示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相继建成,中国科学院“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电科集团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IBM亚太地区首个商业运营的云计算中心、中国首个SaaS软件运营平台、华东地区首个钻石级国际数据中心、Intel中国并行计算中心、惠普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纷纷落户。当年,全市各类Park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000亿元,占无锡国民收入的40%,构成了无锡特有的Park经济。
表1-3 2012年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Park园区
续表
资料来源:无锡市商务局。
无锡开发区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蔓延期间,第一个在转型发展上破局,源于对国际、国内经济走势的科学判断,源于对自身客观条件和目标定位的准确把握,源于开发区与时俱进、勇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到“十一五”末,无锡开发区在规模、数量和功能上取得了新的超越。惠山经济开发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等一批开发区完成扩区,全市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达1236.7平方千米。无锡出口加工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江阴首个国家级功能平台——保税物流中心在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内正式封关运作,宜兴经济开发区、锡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阴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14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有6家。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实现航空全域开放,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达到32条。宜兴通用机场列入全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获国家批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获国家批准筹建。江阴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纳入范围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岸线正式对外开放,江阴港形成了一体两翼,南北联动的发展格局,2010年达成了“亿吨大港,百万标箱”目标,位于全国内河港口前列。
表1-4 “十一五”末无锡开发区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无锡市商务局。
2.转型之变
无锡经济正在嬗变,但转型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它总是在破解各种难题、化解各种矛盾、战胜各种挑战中矫正目标、锁定方向、实现自我超越的。“十二五”后半期,无锡经济发展一度受资本脱实向虚、发展定位不准、重大项目不足等影响,出现了总量排名下滑、部分重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不良态势。为了重新统一思想,确立正确的发展导向和发展理念,迅速摆脱被动,加快实现转型,使全市经济重新回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无锡必须再次作出抉择。
2015年8月,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召开,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作为统领新时期全市发展的根本战略,作为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无锡开发区深刻认识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强市战略,既是开发区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曾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领跑全市的无锡开发区,又一次站在了历史性变革的新起点,奋力扛起产业强市的新旗帜,为全市新时期的转型发展积累新经验、开辟新道路。
(1)转型升级之变,主攻方向就是产业结构之变
2015年以后,无锡开发区紧盯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完善现代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推进、降低实体企业成本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抓本咬根、戒虚求实、推陈出新,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发展质效稳步提高。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物联网、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3个千亿元创新产业集群。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形成特钢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现代中药等先进制造业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集聚全国最密集的环保创新资源,构建国内最完备的环保产业体系。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光电子、化学工业、军民融合等一批功能性载体平台,项目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产品系列全、产业链配套优、创新能力强的研发生产基地。惠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石墨烯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大力改造提升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巩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集聚智慧能源、节能及光催化、工程机械、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等12个百亿乃至千亿级产业集群。蠡园经济开发区依托在锡科研院所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超级计算机等一批高水平研发中心。2019年无锡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9%、20.7%和5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9%,较2014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3.1%,较2014年提高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近1000亿元,较2014年提高14.8%。
(2)转型升级之变,有效支撑就是项目建设之变
无锡开发区廓清发展思路,树立了“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项目”的理念,加大招商力度,完善招商政策,强化招商激励,优化招商服务,创造了无锡项目建设史上的最好时期。5年间,无锡开发区累计招引总投资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82个,平均投资规模达50亿元,其中超100亿元项目9个,成功引进总投资100亿美元以上的华虹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86亿美元的海力士二工厂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的天津中环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研发项目,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的数量、质量均为历史最高水平。由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集团与无锡威孚集团合作设立的博世汽车柴油系统(无锡)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以先进动力总成及尾气后处理系统为主要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建成国际领先、设施完备、技术一流的技术中心,拥有6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发人员,致力为中国汽车及非道路市场量身打造最合适的中国平台产品。2019年博世集团增资10亿美元在无锡建立中国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中心,标志着博世集团立足无锡基地化、集群化长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3)转型升级之变,本质要求就是发展动力之变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无锡等苏南5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照执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各项政策及配套措施。由此,无锡开发区自太湖水危机以后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国家战略上得到了支持和推进。为了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在苏南自创区建设的经验基础上,2018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新高地若干措施》,提出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两大战略”并推,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两个体系”并建,产业政策和科技人才政策“两套政策”并抓的战略部署。全市开发区通过实施创新企业倍增计划、建立自主可控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建设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开发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4年的61.3%提升至2019年的64.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4年的2.7%提升至2019年的3.1%;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由2014年的1029家增加到2019年的2093家,实现翻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00家(国家和省级分别达到6家和445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7家,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8家;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38家,科技企业加速器13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10家,众创空间49家;83家企业入选市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占全市入选企业的90%。五年引进培育国家特聘专家80人,在锡创新创业国家特聘专家255人,省“双创计划”人才482人。
(4)转型升级之变,根本保障就是体制机制之变
开发区之所以能始终站在转型发展最前沿,这背后的关键就是紧紧依靠制度创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2015年10月,无锡市启动了新一轮区划调整,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设立具有独立行政主体地位的新吴区,同时保留高新区原有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变,实行高新区、新吴区“区政合一”管理体制。2019年1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又调整太湖新城管理体制,成立了无锡经济开发区,以“生态环保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为定位,城市“双核”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启动大部门机构改革。“十三五”期间,无锡开发区将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职能实施归并和简化,专门设立行政审批局,构建了大经济规划、大行政执法、大市场监管的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了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开发区治理架构。三是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2017年8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发布国家级经开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依照法定程序赋予国家级开发区220项设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无锡在之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实现了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充分赋予了开发区行政审批、经济协调与管理以及必要的执法管理权限,为开发区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夯实了坚实基础。
(5)转型升级之变,直接体现就是产城融合之变
开发区对照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深入实施民生共建共享战略,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
在城市管理方面,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以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的现代开发区治理体系。2019年,开发区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有效服务城市高效运行。开发区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行社区街道的“网格化”管理,推动管理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锡山经济开发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江苏省智慧园区,区内建有大数据管理中心、公共数据库、政务信息、工业信息、交通信息、生态信息、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大幅提升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园区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管理。
在绿色发展方面,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开展工业集中区提质改造、“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263”专项行动,关停化工企业542家,压减钢铁产能290万吨,均为全省最多。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79.1%,较2014年提高50.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全省最高。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8.8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下降42.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1.8%,较2014年提高14.1个百分点。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主要指标好于全太湖,好转幅度大于全太湖。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园区,惠山经济开发区、蠡园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园区。
在民生福祉方面,合理布局医疗、文化、体育等功能载体。引进并改建一批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内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兴建图书馆和文化馆,形成了区、街镇、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居民综合阅读率超过95%,涌现出“中国二胡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无锡体育公园等现代化体育场馆,参与举办无锡国际马拉松、环太湖自行车赛等重要赛事。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保持同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6)转型升级之变,无形之手就是评价导向之变
2017年1月,国家首个关于开发区的总体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同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以来的首次江苏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开发区工作,明确提出“一特三提升”要求,即“着力打造特色创新集群,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着力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着力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全面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2018年,无锡制定出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实施意见》,对原有考核办法做出重大调整,突出了以“亩产论英雄”的效益导向,突出了重大项目、总部经济、规模企业的质量导向,突出了研发投入、发明专利、高新技术的创新导向,建立起了过程管理与结果控制相统一的评价体系,在全省第一个将开发区考核纳入全市高质量综合考核体系。
3.长风破浪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已经吹响。2019年无锡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开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围绕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高水平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示范区等“四区建设”,实施优势再造、创新驱动、开放引领、产业集聚、效益提升等“五大工程”,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大上海都市圈,打造环太湖科创走廊精彩段,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全力推进开发区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
进入2020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围绕“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打造升级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并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在功能定位上,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重点推动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园和环保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发展;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发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高端软件等信息智能化产业;惠山经济开发区加快惠山软件园发展,建设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华清创智园、泰基众星智能装备产业园;蠡园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建设;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打造信息安全、车联网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无锡数据港产业基地;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推进无锡(国家)软件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中国传感网创新园)、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朗新科技产业园、北邮国昊物联科技生态园、智慧体育产业园等加快发展;无锡经济开发区依托无锡(国家)智能交通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新发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重点发展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产业。在载体建设上,围绕综合集成应用推进鸿山物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围绕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推进雪浪小镇建设;围绕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推进慧海湾小镇建设;围绕车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南山车联网小镇建设。在产业模式上,建成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新增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全面推动开发区智能制造新模式发展。
全市开发区牢牢把握“三大经济”关键节点:数字经济突出“加速赋能”,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园区数字化”为主线,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提升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开发区治理数字化应用;总部经济突出“引领带动”,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创新链核心为导向,大力培育本土企业总部,招引基地型总部型企业,推动生产企业向总部化转型,发挥总部企业的“产业链乘数效应”;枢纽经济突出“辐射支撑”,加快建设空港、海港、陆港等有形枢纽,布局信息服务平台、管理运营服务平台等无形枢纽,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培育壮大特色枢纽产业集群,实现“交通圈”向“经济圈”转变。
无锡开发区3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旺盛生命力。未来开发区的示范引领意义,并不仅在于发展速度,也不仅在于总量规模,而是更在于率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服务水平、治理能力、生活品质,在生动诠释“世界格局中的无锡、现代化形态中的无锡”,在打造“四个名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名城、具有国际美誉度的生态宜居名城、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交通枢纽名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水文旅名城)的新征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回顾发展历程,追寻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我们无比清晰地看到开发区灯火通明、挑灯夜战的创业之光,感受到热火朝天、只争朝夕的创业氛围。今天,三十而立的无锡开发区再立潮头,开发区人也必将继承发扬好“四千四万”的奋斗精神,以勇创一流的志气、建功立业的豪气、忘我工作的朝气,奋力书写开发区下一个三十年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