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走进花季
秀儿像一棵伸枝展叶的小树苗,脚下的土地虽然贫瘠,但头顶的阳光和煦温暖。在亲情的滋润下,在风雨的洗礼中,她一天天在长大。
一次,秀儿到邻居家去玩,正巧那家的孩子过生日。刚要进门,她看见屋里桌子上放着一个圆圆的、漂亮的大蛋糕,不由得怔了一下,随即转身跑开了。
长到五六岁了,秀儿还只是从画册上看到过生日蛋糕的图片,却从来没有吃过。别的小朋友过生日,都会向妈妈要生日蛋糕,秀儿从来没跟妈妈要过。每年过生日,都是奶奶煮上两个鸡蛋,说:“今天是我们秀儿的生日,这鸡蛋多香啊!”秀儿接过鸡蛋,剥开壳,举到奶奶的嘴边说:“奶奶,您先咬一口!”
“大、小、多、少,日、月、水、火……”秀儿很早就开始学识字了。只要看到哥哥、姐姐有空,她就缠着他们给自己讲故事,教自己念书。
渐渐长大的秀儿也知道爱美了:“姐姐,我的头发长了,你给我剪剪吧。”她搬来一个小凳子,在姐姐跟前坐下来。
“好啊,我这就给你剪。”姐姐拿出剪刀和梳子,一边端详,一边给她剪头发。
“剪好了,真漂亮,我的手艺真高。”姐姐一边收起剪刀梳子,一边自夸手艺。
秀儿走到镜子前一照,就噘起了嘴:“不好,这次你剪得不好。”说着眼泪就流了出来。
“奶奶,姐姐把我的头发剪丑了。”她跑去找奶奶。
奶奶连忙用双手捧住她的小脸,端详着说:“嗯,这个爱娟哪,这次是把我们秀儿的头发剪得有点不好看,不如上次剪得好。”奶奶转过身,冲着爱娟喊:“爱娟,下次可要给秀儿剪漂亮点啊!”
姐姐赶忙过来,摸着秀儿的头说:“没问题,下次姐一定把你剪成个小美女,好不好?”
秀儿破涕为笑。
七岁那年,妈妈给秀儿做了一个漂亮的书包,姐姐领着她走进绢纺厂子弟小学。
在每一本新书的扉页上,秀儿都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黄文秀。
当时,田阳绢纺厂经济效益好,职工收入高,生活条件十分优越。
相比之下,黄文秀的家庭条件就差了很多。
一天放学后,秀儿抹着眼泪进了家门。
妈妈拉住女儿的手问道:“秀儿,你怎么哭了?”
听到妈妈这一问,秀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说:“他们笑话我穿的衣服不好,还说我们家穷……”
爸爸走过来说:“又是那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吧?”
“嗯。”她用手背抹着眼泪。
“秀儿,他们笑话你是不对的,让老师批评他们。”爸爸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说,“秀儿啊,我们穿的衣服不好,但洗得干净啊!只要衣服穿得干净,那就是漂亮的。我们去上学,是学知识的,不是比吃穿的。你要长志气,好好学习,让他们也有羡慕你的地方。”
她觉得爸爸的手很温暖,很有力量,噙着眼泪使劲儿点了点头。
在秀儿的记忆里,还有一件事情特别难忘:家里能吃上大米饭了,奶奶煮出来的米饭真香啊!
以前在巴别山区多柳屯,没有水田,只能在旱田里种玉米,他们家一年到头总是喝玉米粥。孩子们吃上大米饭的愿望,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实现。
搬到田阳城郊后,这里的农民家家户户种水稻,但秀儿家没有水田,只有开垦的旱地,所以要想吃大米,需要花钱购买,但爸爸总是舍不得花钱买米。
到了稻子成熟时节,秀儿和姐姐也放假了。她俩发现,附近的稻田收割后,总会有一些遗落的稻穗,于是就告诉了奶奶。
到了黄昏,稻田的主人收工了,奶奶、妈妈、姐姐领着秀儿一起,经常去人家的稻田里捡拾遗落下的稻穗,拿回来后晒干、脱粒、去壳,得到一些白花花、亮晶晶的米粒,奶奶亲手煮成米饭。
哇!大米饭,香喷喷,全家人,真开心!
在三雷林场,黄文秀一家居住的山坡,靠近一片坟场。由于距离绢纺厂子弟小学较远,每次上学的时候,秀儿总是走路飞快,因此一些孩子就嘲笑她身上带有坟场飘出的“鬼气”。姐姐听说后,心疼妹妹,但是秀儿却没有生气,只是开朗地笑笑,仍然飞快地走路,迅速地做事,活脱脱一个开朗干练、朝气蓬勃的壮家小妹。
在绢纺厂子弟小学,秀儿考试经常得第一名,拿了很多奖状,把低矮破旧的墙壁贴得灿烂辉煌,给了奶奶和父母许多安慰。
每当秀儿拿着一张崭新的奖状交到爸爸手里,爸爸总会深情地对她说,做人要正直,要向善,要多读书,读书才能长本领。长大之后,要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才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秀儿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像一株夏日的向日葵,静静谛听,嘴角抿紧,坚定地点头……
黄忠杰爱唱山歌,是巴别山区有名的“山歌王”。遗传了父亲的歌唱基因,黄文秀有一副甜美的嗓音。在绢纺厂子弟小学,她经常在演唱会上一展歌喉,获得了“小小刘三姐”的美称。
她非常喜欢父亲教给她的一首歌——《壮家少年在红旗下成长》,放学路上,她总会蹦蹦跳跳地唱起来:
红艳艳的木棉在南疆开放,
壮家的少年在红旗下成长。
教室里,操场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心儿红,身体壮,
革命重任我承当。
啊……
壮家的少年像春天的花朵,
像茁壮的秧苗,
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
日子过得很快,黄文秀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
少女走进灿烂花季,但也走到了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的逆反期。可是,黄文秀仿佛是个例外:在家里,她从来没有跟父母顶过嘴;在学校,她从来没有和同学吵过架。
黄文秀曾经在日记里写道:“我生于贫困家庭,长于贫困环境,没有资格‘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