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多柳屯人家
田阳县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是黄文秀出生的地方。
巴别乡位于田阳、德保、田东三县交界处,是出了名的大石山区和石漠化地区,也是田阳县自然条件最恶劣的乡。全乡范围内连一条小河也没有,超过九成的面积都是石山地,13个行政村中,曾有12个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多柳屯所在的德爱村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干旱缺水,不能种植高产水稻,仅能种些传统的玉米、甘蔗等作物。
多柳屯是田阳县内距离县城最远的村屯,离乡政府所在地巴别街也有40多里。曾经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终年尘土飞扬,遇到下雨又泥泞不堪,村民去一趟乡里要走大半天。小屯不通电,更没有自来水。
只有几户人家的多柳屯,像一块干硬的石头,寂寥地沉睡在大石山深处的皱褶里。
多柳屯有一对壮族夫妻,丈夫叫黄忠杰,1949年9月出生。他生父姓李,后来过继给姓黄的亲戚,改为黄姓。
黄家共有5女3男8个兄弟姐妹,黄忠杰排行老七。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初中没读完就回到屯里,开始挣工分了。
黄忠杰将近一米八的个头,身体强壮,有头脑,有胆量,种地是一把好手。虽然初中没毕业,但在当时的多柳屯,也算是一个文化人。
他从小就有理想,爱唱山歌、爱打篮球,样样都出色,一直渴望走出大山,去施展一下本领,干一番事业。但由于家庭贫困,出身成分不好,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参军、入党、招干等都与他无缘,连婚姻也受到影响,直到28岁才结婚成家。
妻子黄彩勤,比黄忠杰小7岁,本屯人。
黄彩勤是一个苦命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三四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她被哥哥姐姐抚养长大,从没念过书。
那个年代,村民们住的是竹木结构吊脚楼,底层养猪、养牛,二层住人。黄彩勤小时候,从吊脚楼上摔下来一次,幸亏掉到了一头老牛的背上,才算保住了性命。
黄彩勤嫁给黄忠杰之后,1978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黄茂益;两年后又生下一个女儿,名为黄爱娟。
原本就有先心病的黄彩勤,自从生下两个孩子,不仅心脏病加重了,还患上了脑膜炎、肺结核,田里农活儿不能干,就连家务也不能多做。
到城里医院去治病,花费太大。为了给妻子治病,黄忠杰找了不少土郎中,花了不少钱,欠下不少外债,导致家里更加贫困。
在丈夫的精心照料下,七八年后,黄彩勤的身体终于好转了。
1989年4月18日,黄彩勤生下第二个女孩儿。姐姐黄爱娟给小妹取名“黄文秀”——文文静静,秀秀丽丽,昵称秀儿。
可是,这个文静秀丽的小妹,却给家里带来了一场大乱子。
当时,村里的计划生育抓得正紧,第三胎属于“超生”。一天,计生工作人员来到黄忠杰家,牵走两匹马、两头牛,还罚了800块钱。
家庭本就贫困,添个孩子要花钱,又牵马牛又罚款,这当头几棒把黄忠杰打得晕头转向,喘不过气来。
妻子生下秀儿之后,又大病一场,连奶水也没有下来。秀儿,是奶奶用小勺子一口口喂大的。
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一直这样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孩子们一辈子就憋屈在大石山里吗?黄忠杰时常琢磨这些问题,有时半夜醒来,这些问号,像蚊子一样在眼前飞来飞去。
“再也不能让孩子们憋屈在这大石山里了!”黄忠杰终于下定决心。
为了给孩子们寻找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今后能走上较为宽广的人生道路,黄忠杰决定:全家离开多柳屯,搬出大石山!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5亿之多,占农村人口总数的30%左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土地经营权转移、农产品价格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1.25亿。
1980年,中央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4年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十八个贫困片区进行重点扶持,并开展了“以工代赈”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这一时期的诸多扶贫政策与措施,为后来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1986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各级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负责本地扶贫开发工作。同年开始实施的贫困县制度,标志着我国扶贫思路从“人口瞄准”,即政府对贫困人口的直接救济转向“区域瞄准”。
1994年出台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我国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扶贫攻坚的春风,吹到了巴别山区……
秀儿出生那年,政府也在号召贫困村易地搬迁,搬到外面自然条件好的地方生活。
这项易地搬迁政策,正符合黄忠杰的心愿,他觉得改变一家人命运的机会来了。
可是,黄忠杰从小就没有机会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他真不了解。一家人究竟搬到什么地方去,更是心中无数。
说来凑巧,当时住在县城附近的文秀的二舅(文秀妈妈的亲哥)打电报过来(当时德爱村还没有电话,与外地的联系还靠写信,事情紧急的只有发电报),要向黄忠杰借200元钱。
电报上寥寥几个字,没说为什么要借钱,而当时200元钱对于黄忠杰这个穷困家庭来说,可是一笔“巨款”啊!
“家里这么穷,秀儿刚出生,她妈妈没有奶水,连奶粉都买不起,我还想去借钱呢,哪有钱来借给二舅哥呢?”黄忠杰双手捧着电报发呆,妻子也愁得说不出话来。
俗话说,张口容易闭口难,二舅哥不是外人,如果没遇到严重困难,也不会轻易向他这个穷妹夫开口借钱啊!
怎么办?
黄忠杰心里想:二舅哥开口借钱,肯定有很着急的困难了,我这个妹夫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回绝,我再穷也一定要帮!
第二天一大早,黄忠杰马上四处登门去向其他亲朋好友告借,并用家里养的牛来做担保,好不容易才凑够了200元钱。
钱是借来了,可怎么寄出去呢?三十多岁的黄忠杰,一次也没有办过汇款这事呢。他又担心,这山高路远的,寄出去的钱二舅哥能不能收到啊?
当晚,黄忠杰躺在床上,愁得翻来覆去烙大饼,一夜没睡着。
天亮时,妻子对他说:“你就亲自跑一趟田阳,把钱给二哥送过去吧,这样才牢靠。”
黄忠杰一想,也只有这样了。于是,他就赶到巴别镇,搭上开往田阳县城的班车,怀揣这笔“巨款”,亲自送到了二舅哥家。
见到妹夫亲自送钱过来,二舅哥乐坏了,双手捧着200元钱如获至宝,说妹夫你真是送来了“及时雨”,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黄忠杰这次在田阳县城,真正开了眼界,县城的发展让他看呆了!尤其是他发现,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用水用电都很方便,和大石山多柳屯真是天地之别。
走在田阳城里,黄忠杰真正体会到了政府要他们从大石山区易地搬迁出来的良苦用心,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要搬出大石山的决心!
于是,他郑重地对二舅哥说出了全家易地搬迁的打算。
二舅哥毫不犹豫地说:“这事你想得对,我完全支持你!”
对于黄忠杰来说,这一趟田阳城之行的重大意义,既在于解了二舅哥的燃眉之急,更在于让他长了见识,成了改变一家人命运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