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孤儿》返故里,中法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7月下旬的一天,人山人海的观众把闷热的天津戏剧博物馆挤得水泄不通;电视台、电台和报章杂志的记者从四方云集而至;天津市的领导同志和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也拨冗赶来。原来,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伏尔泰根据我国元曲《赵氏孤儿》改编的《中国孤儿》正在这里上演。这是它首次返回自己的故乡——中国。
《中国孤儿》描述的是成吉思汗攻破北京后的一段故事。原来的皇帝临终前,将幼孤托于大臣藏惕。成吉思汗令藏惕交出帝孤,藏惕无奈将自己的独生爱子冒充帝孤交出。后来,藏妻道出真相,帝孤终于落入成吉思汗之手。成吉思汗以帝孤为筹码,迫藏妻嫁他。藏惕和妻子决计以自杀殉国。成吉思汗为他们的爱国精神感动,遂宣布大赦他们,并将帝孤及藏惕之子收为皇子,委藏惕任宰相,以文德治天下。
《中国孤儿》自1755年在巴黎正式公演以来,一直是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节目,久演不衰。但在我国,尽管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有比较文学家著文译介,可始终未能搬上舞台。在法国获文学博士学位的孟华女士于1988年回国后,将《中国孤儿》从法文译成中文,之后又为它能在国内上演而多方奔走。她不辞辛劳,历时近2年,终于使《中国孤儿》返回家园。
在该剧上演的同时,由中法比较文化研究会召开的“中法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把这出戏作为主要的议题。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的真正意图是要改革法国的悲剧艺术,因为这一剧种在高乃依和拉辛之后开始衰落,为了输入新的血液,于是他找到了中国的纪君祥(《赵氏孤儿》的作者)。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对于法国的悲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前来参加研讨会和观看《中国孤儿》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文学院士波莫先生这样谈道,“针对方兴未艾的法国启蒙政治,伏尔泰为观众提供了某种道德训诫。”
巴黎第四大学教授、法国古典悲喜剧专家吉什麦先生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文化早在18世纪就被介绍到了法国。前不久,法国出版了一本名为《奇异而有趣的信札集》,作者都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来中国的传教士,他们把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游记,让当时的人们了解神秘的东方古国。除了《赵氏孤儿》外,中国的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也对法国文学产生过影响”。
《中国孤儿》返回故里,使人自然地联想到200多年来中法的文化交流;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这确是中法文化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
(《光明日报》1990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