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文化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在历史实践中接受与战胜各类挑战。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文明互鉴、文化融合,在丰富文化的多样性中开展文化建设,本已成为共识。但近年反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这种共识也受到了直接影响,文化本位主义的势头重新泛起,如何“求同存异”,是对各个国家文化建构的新考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仅经受住了全球化的挑战,而且也有效应对了反全球化的问题。伴随着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的中心,文化的优势与影响力进一步彰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行动,正在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让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缩小差距。尽管二者形成均衡之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方向的选择是正确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无论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还是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都必须强化文化的价值引领,始终坚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省前提下兼容并蓄,在处理好“本来”与“外来”文化的条件下,构建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促进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华儿女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造就了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的文化自信实践提供了实践的内涵与力量的源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历史实践,形成了优秀的革命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有机地将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新的时期以新的方式践行优秀的革命文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践行文化自信,生成文化自信和彰显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之路,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成就的取得,既是我国优秀、先进文化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的结果,也是文化自信实践的显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将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
文化自信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进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石,必须要把握好几个方面的原则。
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中建构文化自信。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特性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开展文化建设工程、建构文化价值体系,必须理性把握并尊重其内在规律,避免过度热情带来的行动上的盲目性、随意性,这本身也是文化自觉的变现。毕竟,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有长时间积淀过程,尤其在精神心理、核心价值层面,更需要时间的洗练,不是像硬件设施建设那样按图建成的,这就需要通过战略谋划系统化地推进建设工作,不能急躁冒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文化自信实践的推进,始终是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过程中展开的。党在推进文化自信实践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认知逻辑,但在现实实践中,并未教条式阶段性地展开,而是在循环实践中动态生成,在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的循环实践中,让文化自信得到螺旋式提升。坚持在实践中生成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展现文化自信的策略,从而跨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实践所面临的认知困境。只要深入审视,就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自信的实践建构,创造性地打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文化自觉的内涵指向过去,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的自知,文化自省的内涵指向现实,是在所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反思与重构,文化自信的内涵是指向未来,是为在未来与世界各族人们实践互动中展现文化主体性的努力。三者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也在对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传承上体现出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构成我国当前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文化自信实践的核心基础。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涵盖我国文化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文化源泉。优秀的革命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与西方文化接触交流过程中,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体现中国特色及国情的文化内容。先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一文化内容指向未来。由此,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的行动进程分别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内在的对应关系,也分别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文化自信实践的三位一体实践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文化自信实践相对应,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践的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实践,是对我国所坚持的道路、制度及其理论判断的实践成果的显现,也是对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更为基础性、更为广泛性和更为深厚力量的凸显。
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提升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文化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性,是民族认同的根,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本。丢掉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灵魂与核心,民族与国家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构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的文化建设方针,是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一方针和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一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数千年累积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过时、落伍的东西,甚至还有一定的封建性糟粕,必须去认真鉴别,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把优秀传统文化之脉传承下去。同时,要着眼于推进和引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标准,来建构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现代化。历史实践证明,再好的文化,也怕陈陈相因,只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与民族的建设才能取得成功,文化自信的实践才能有创造性。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优秀的革命思想,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坚持中国特色,才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接触与遭遇日趋频繁,过去以西方为中心的、排他性的、一体化的全球化的趋势日趋式微,多元化、包容性的发展与交流趋势日益显现,代表民族特性的传统文化则具备了文化自信实践的根本性意义。因此,我国的文化自信实践应当在也必须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行与提升。特别是我国在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经济成就,人民“富”起来之后,更应该弘扬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不做精神上缺钙的虚胖巨人。文化自信的精神气质,体现为骨子里的坚强、自信。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曾提出“鲁迅的方向”: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坚守这种精神,还要将其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造福于人民和整个世界的坚强意志和昂扬动力。
在镜鉴外来文化中促进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只有立足本国实际,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使世界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近代以来,我们拜西方为师,也曾试图照搬西方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但事实证明是走不通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引领下,才找到了民族复兴之路,完成建国大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自身的伟大成就验证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体现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上,表明我们的方向正确,道路坚实。
中国的发展道路向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证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各国、各民族独立自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大趋势。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自得自傲,而是要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外文化交流,结合时代特点,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内容与先进要素,不断提升自文化的适应与发展能力,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内容。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其有益成分,最大限度规避“文明冲突”,通过异文化对认知自文化镜像观照,通过了解外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观照自文化的不足与精华,在对自文化的优秀内容进行强调与坚持中,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在和谐相处,“求同尊异”、“美人之美”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建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信念。
以新时代的文化担当托起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始终处于先锋、领导与核心的位置。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也能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好先锋、领导和核心作用,在未来风云变化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也将能继续扮演好这一角色。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植于中华民族善于学习的民族气质,善于在变化中把握事物不变的本质与规律的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文化变革与创新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扬者和建设者。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才能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定步伐中践行与实现文化自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高举先进文化旗帜、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是政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崇高追求、肩负历史使命的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当前正满怀信心地带领中国人民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高举先进文化的发展大旗,自觉地承担起文化自信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这是一种文化担当,更是一种历史使命。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中华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再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执笔:李程骅 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