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自信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与支持,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建设工作,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必然要求。建党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使我们党时刻保持先进性和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纯洁性和战斗力,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党的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政治建设,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建设党内先进、纯洁的政治文化,严格执法守法、落实民主集中的制度文化,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廉政文化,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以及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腐朽落后的倾向。总的来说,政治建设的目标,一是思想文化的建设,二是制度文化的建设。思想文化包括党的领导核心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和提高执政水平意识等。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完善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执行各项制度,用完善的制度来克服党内腐败的现象,为提高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构筑坚实的屏障。
一、党的建设理论丰富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研究中国国情和基本形势,不断丰富党的建设思想。井冈山时期,毛泽东跳出党内教条主义的藩篱,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首次提出加强党内思想教育和开展批判,是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举措,强调思想建设对党的生命力战斗力的重要性,标志着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党”的问题,标志着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发展。党的七大,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其一,指出毛泽东党建思想的核心,在于党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建设。其二,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其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其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七大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论述,标志着毛泽东党建思想的成熟与完善。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新命题,指出要将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此外,邓小平理论还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的问题。在如何改善党的领导问题上,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方针。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党建思想,是党建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发展。
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党建思想的新发展,在党的性质上,提出了“两个先锋队”即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在党的纲领上,提出了“两个纲领”即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论断。在党的依靠力量上,提出了“两个基础”的主张。这时期的党建思想,重点从执政党的特点和要求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所需要具备的要求和特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的命题,突出强调了执政能力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性。此外,还将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一项紧迫的任务,强调要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命题,指明了党的建设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二、文化自信理论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涵盖了党的建设理论内容。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建设对于维护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对于保障全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自信理论包含了党的历史地位和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的自信。其内涵首先表现在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自信,党的领导地位的形成,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对一切事业的领导,这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内容。其次在于对党的优良传统的自信,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如一切从实际出发、批评与自我批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这些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党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再次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自信。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挫折,也走过许多弯路,但是党从未失去自信,从未停止探索,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再次,是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信。党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党,党不仅追求理论的创新、追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思想,而且追求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一切从具体的、活生生的实践出发,在一切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引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推动下,一定可以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胜利。
党是有着光荣历史的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业已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党保持着优良的传统,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历史的功绩和优良传统来看,党有着最为自信的底气。然而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不应该躺在功劳簿上,而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继续奋斗。具体而言,文化自信理论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非常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在党建工作中,始终主张要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对党的建设工作来说,具体表现在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角度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所谓“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了我们党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宗旨,在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党的具体历史任务有所区别,但是不能忘了我们党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理想信念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也是我们党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保证。
其次,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为党的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们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生动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再次,要将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和规范党员行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将党员的理想信念比喻成“精神之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要规范党员行为,就要严肃党的政治生活,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对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规范党员行为意义重大。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高了党员的党性,坚定了党员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的要求。“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建党的过程。”思想建党离不开制度建党,党的各项制度更加完备、规章更加完善,有利于规范党员行为,顺利开展党员的思想教育。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本身,也有助于党员培养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制度建党也离不开思想建党,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党内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内规章制度的完善要与国家法治建设相衔接,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治观念的增强,有助于推动这一衔接的顺利进行。
(二)强调制度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性与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建立在制度治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党内的各项法规和制度,推进党依法执政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权力必须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下展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党内制度和法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这些法规和条例的出台,为加强对权力的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打造了一个坚固的监管权力的笼子。制度建设的内涵还包括从严治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各项规定,讲原则不讲关系,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从制度层面约束了党员干部的行为,强化了对党员作风建设的制度管理,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了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要求:“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这一要求不仅着眼于党内法规和制度本身,同时强调了党内制度建设与国家法治建设的一致性,将党的制度建设和国家法治建设统一起来,在国家的法律框架内不断完善党的规章和制度。在完善制度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党员的法律意识:“要强化法规制度意识,在全党开展法规制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党的制度执行力的要求。党内制度的落实与否,关键在于执行力,只有切实提高党内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好制度监管工作,才能有效发挥党内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再次,培育党内制度执行文化,营造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文化氛围也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制度、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完备的治理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培育制度文化等基础,合理、完备的制度体系有助于制度文化的培育,好的制度文化为培育党员干部以及群众的法律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制度文化建设大大丰富了党的建设的内涵,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内涵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十九大报告则提出“六大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制度建设贯穿五大建设之中,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建设工作上,把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放在首位,并主要依靠良好的制度文化作为党建工作的主要途径。
(三)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党自建党之日起,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优良作风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培养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性:“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群关系,关系到党的形象与威望,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发展。
党的作风建设首先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自我修养。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有三方面主要内容。其一是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党员干部要坚持理论学习,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其二在于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在《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中,习近平从分析“郑万九现象”得出结论,“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突出强调的内容。其三是提高党员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注重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资源,另一方面号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党员干部必须德才兼备。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发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来提高党员干部修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此外,党的优良作风传统也是提高德性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也是领导干部管好自己的有效方法。”
党的作风建设还在于惩治党内腐败现象。反对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在反腐败斗争方面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保持对腐败现象的高压态势,不仅从制度的制定、执行层面严厉打击各种腐败行为,对腐败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还在继续完善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科学的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严肃规范的政治组织生活、党员自身的理论道德素养等方面继续加强,使党内形成廉政勤政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