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化自信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经济建设、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全面、完整的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一定义,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目标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和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增强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更要凸显文化软实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和深化。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将文化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思想的新探索。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方向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切合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胡锦涛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为目标。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方面,胡锦涛还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文化,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次要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再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最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凸显。这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凸显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历史资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创造性转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理论成果的诞生,又继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进步。文化自信理论本身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也生动诠释了辩证法中的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的新的理论形态。
(二)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文化,在文化问题上持民族本位的立场。民族本位是一种文化自觉,首先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要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培育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中国价值。同时要反对各种形式的文化中心论、文化霸权主义,拒绝带有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文化产品的输入,民族本位的立场并不表示盲目排外,并不代表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的同时,还需要用开放的胸襟和态度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将世界文明的成果中国化,形成中华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格局。
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要做到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文化的时代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社会制约性和历史性,指特定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文化,是基于中国在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发生转变的这一基本国情之上的文化,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不仅要体现中国特色,也要体现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时代主题服务,反映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以人为本”就是首先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其次,“以人为本”还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是体现人民需要的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仅是为了推动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还要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首先明确文化的创造来自于人民:“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于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人民的丰富实践是文化创造永远不竭之源,文化自信必须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的支撑,创新文化不仅有历史继承性,更重要的是在于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多种形式的实践。
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在于服务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是为人民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人民,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实现这个目的,除了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同时人民群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和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助于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凝聚力量、发挥创造力,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四)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之所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离不开对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把握。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价值、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挑战,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失语,将会带来整个社会思想上的混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失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三观。一方面提出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多使用大众化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春风化雨的方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强、文明、和谐”是中华文明一直所追求的目标。“民主”也可以在儒家的“民本”思想中找到共通之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可以找到其元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传统文化中一直提倡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表述,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寻觅其渊源。因此习近平号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其实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而焕发出新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盛,也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执笔:黄进 参与撰稿:李西杰 徐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