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自信的“中国底气”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最终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文化软实力直接取决于自身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全面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进程中坚持和深化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以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需要底气的。牢牢坚守和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在当代中国创造的灿烂之花,来自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来自于体现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的革命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导向性,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取得的成就。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文化自信是需要底气的,这种底气从哪里来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传统文化之中,也在现实之中,更是基于越来越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并在此基础之上,延展为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任何发展道路、理论学说、制度模式,离开了丰厚文化滋养和核心价值观支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依。只有把文化自信的底气放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整体环境中,尤其是放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的逻辑体系和辩证关系中,我们的底气才能植根于民族的肌体之中,才能展现昂扬自信的精神风貌,更坚定地走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宽广大道上。近百年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重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新中国,就不可能找到重新树立文化自信的道路。如果中国仍然保持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中国就不可能是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文化自信是一体两面。高度的文化自信,表明我们文化底气十足,而文化底气越足,越强化我们对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正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更是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是我们回望历史、面向未来、从容应对一切挑战、不断深化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文化自信的“中国底气”,还来自于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善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去剔除“文化糟粕”“文化毒素”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来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在接受外来文化进程中的保持民族本色的文化定力,让精神的力量转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动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激活了中华文化那些蛰伏在深处的力量,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才能找准根本性的正确方向。
基于上述的认知,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四个自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及为何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五个得来”既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殊为不易,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渊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中国现实的结合,使得我们的人民历史性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底气由内而外,脉动上下,齐心协力,一往无前,不断创造人类社会的新奇迹,来自于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来自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