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自信的“中国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与时俱进建构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新的道路成就、理论创新、制度成果来深化文化自信,不断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总的说来,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准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定位和目标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展现文化的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文化建设高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如期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的“中国建构”,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系列论述中,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关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来看待。“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行了庄严宣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些重要讲话和论述,为实现中国梦,再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供了战略指引。面向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中国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探索和新发展,是“四个自信”理论体系的内容深化,直接指导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与行动。这种建构必须来自三个维度的支撑,即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也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维度的支撑,首先起因于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集成、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其次,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只有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理想、文化自觉来观照历史文化资源,才能使之永葆活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坚守和深化文化自信,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将行动具体地贯彻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彻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彻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当然,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虽然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流,可以强化自信,却不能决定自信,只有现实化的历史文化,或者说被转化为可以掌握的历史普遍性的精髓,才能确立自信并最终决定自信。因此,文化自信的“中国建构”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反复强调对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忘本来,就是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即结合时代要求对其内涵和形式进行拓展和完善,赋予其时代内涵,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同时,要倍加珍惜利用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更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外来,就是以开放包容的自信的心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与世界先进文化、文明对话,吸收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不忘本来,才能从容吸收外来,在吸收外来中可以更深化不忘本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党不断深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要通过高扬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自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重塑文化道统与文化觉悟,在博大深厚的民族文化血脉中建构新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精神。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大国崛起,主要是思想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强盛、体制的创新以及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处于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正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但文化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很不相称,需要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实际上就是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是互动的、融合的,不断深化着文化自信的内涵。进入新时代,实施文化自信的新方略,重在实践创造,只有在新全球化的大势和世界文明秩序重构中来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展示发展新优势、创造文化新天地,才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中华文化的新贡献。因此,从本土的文化自信到世界性的中华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建构路径,这种建构的过程永远都在进行时,永无完成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自信须建立在文化自强、民族自强的基础上,在国际的交流互动中,弱者无法表达自己,只能被别人表达。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实践,不仅要开放,让外来文化“进得来”,还要让自身文化“出得去”,在国际舞台上加强文化交流互动,在国际融入实践中培养和彰显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善用国际化传播语系讲述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体现丰富丰满的文化张力。习近平总书记为此指明了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近些年来,我国在海外大力布局中华文化“名片”孔子学院,已产生了较好的“活态化”传播效应。而随着中国对世界的经济贡献度越来越大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企业的新型服务产品大踏步走出去,带给国际社会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中文学习热,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另一个侧面来促进文化自信的全方位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