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自信的“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中国道路”,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对世界的这一历史性的贡献,让我们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最根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将进一步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文化自信为支撑建设现代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是中国走向文化强国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战略。树立起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就要加快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全方位发挥文化立世、文化兴邦的功能,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来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则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深刻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为基础、以文化立党治国的政党,更关心主导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力量。面向未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并日益走进世界的中心,起决定作用的“中国力量”一定是基于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托起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过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也应是全世界都认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未来,“中国道路”对世界的贡献,不仅是经济增长、制度独特,还有整体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力量,由此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断揭示基于中国道路的中国文化价值对于世界的普遍性意义。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普遍性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应有的文化担当。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成为世界共同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就成为一种共识。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基于和平、共享、互助,促进文明交流和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全球各国认知中国在全面崛起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起到了文化理解与尊重的作用。自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明确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他的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直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系统的行动方案,表明了中国在平等相待、价值中立、相互尊重的文化观念之下展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最终避免文明的冲突的责任担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只有树立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文化心态,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壮大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提升对世界文明、现代文明的发展的文化的贡献度,在参与全球治理和文明秩序重构中展现文化自信和文明担当,在持续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和社会创造力,有效提升文化带来的创新激励对国家创新驱动的贡献,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让全世界来共享中国的文化和国家治理经验,进而建立起全球广为接受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文化价值体系。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和文化创造中展现“中国力量”,关键是凝聚文化建设主体力量,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始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的成就,国家兴旺必然带来文化兴盛,文化的兴盛则为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正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世界范围内让“历史终结论”终结,让“中国崩溃论”崩溃,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得到广泛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构文化自信的“四梁八柱”愈发稳固,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未来的发展必将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来更好满足包括文化建设、文化消费在内的人民的一切精神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中,充分认清并加快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基本矛盾,可以有效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在文化上的更高需求,同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多重功能,在文化自信的建构中,有效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人民的幸福感,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持续的动能。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征程中,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依托,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进一步突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和本质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化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通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执笔:李程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