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自信对文明社会的引领机理

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一个正常国家社会建设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种秩序井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文化自信是文明社会建设的目标,也是文明社会建设的条件,还是文明社会建设的动力机制。文化自信对文明社会的建设具有内在的、深刻的、广泛的、持久的引领作用。当前的中国,文明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文明社会建设的状况与高度,直接体现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及道路自信的培育。而在文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其过程提供精神动力,对文明社会的建设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文化自信对文明社会的引领机理,主要表现在文化自信是文明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精神动力、核心内容以及成果体现。
以文明对话和文化互鉴来建立文化自信,是文明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文明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产生了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本身可带来文明的多样化,让人类世界精彩纷呈。但是,差异同时可能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冲突。因此,必须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突出文明文化的相通性,从而达成共识,互通互助,在文明互鉴中和谐相处、共建新的未来文明。对此,亨廷顿曾预测,“冷战”结束之后,人类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差异,“文明的冲突”将成为主宰全球格局及其走向的核心问题。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尽管也存在文明冲突,但文明交流互鉴一直占据主流。最大化消除冲突,其关键是要树立开放、交流、对话的观念与机制,在对话交流中促进理解、消除误解、隔阂和矛盾,促进全球性的文明社会建设。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发展未被冲断的国家。中华文明,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但华夏文明并非某个或几个民族的历史辉煌,而是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众多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辉煌历史。所以,华夏文化文明,成为华夏儿女共享的文化内容,既是各族人们相互交融的文化结果,也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深度融合提供了条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内容的认同,不仅涉及各民族的自我认同,还是在此基础上获得自我民族文化自觉的条件。在华夏文明的共同文化土壤上,构建自我文化的内容,从而能够促使在华夏大地上各族文化文明百花齐放,为我国文明社会建设提供条件。但这一切需要以文化认同与自信为前提。没有对华夏文明与文化的认同,这一切都无从谈起。文明社会的建设需要各族儿女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心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文明社会建设之船迎接各种风雨与挑战。这一切都需要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没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就无法聚集人心,凝聚人力。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朝共同的文明社会的目标迈进。无论是从我国的前现代历史来看,还是对我国的近现代历史遭遇的反思,都可以发现各族人民在文明繁荣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运兴盛时,共享文明社会带来的美好与幸福,在屈辱的历史时代中,共负痛苦与灾难。各族人民在历史的实践中,构筑共同的历史文化,共筑历史命运共同体。这一切,都以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前提。只有对自我文化自信实践,才能创造文明历史的辉煌,只有对自我文化绝对自信,才会在强敌入侵时,仍然坚守自己的文化信念,践行共同的文化传统,确保文化血脉一直流淌。最后,只有在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各族之间的交流才能有共同的平台,也才能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民族关系问题是困扰国际社会的关键问题,也是核心难题。民族问题成为威胁世界和平问题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宗教与文化,各民族交流互动时,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尊重、理解、包容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自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由此,文化自信成为文化团结的内在机制,也是各族人民维持共同的文化纽带的条件。
文化自信是文明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信与信念,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不仅为人类行动提供精神指向,还为其行动提供持久动力,是支撑个体或群体行为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力量来源,也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最深刻、最为持久的动力源泉。因此,对文化理念和文化内容的认同、欣赏与赞同,成为整个社会建设最为核心与持久的动力来源。
首先,文明社会的建设必定是受到某种信念的指引,并朝这一目标而努力的社会建设实践。信念是社会实践与社会建设的灵魂,直接影响社会建设的方向。信,不仅表现为内在心灵对信念的赞同,还表现为对信念的坚持与践行。文化自信是社会个体对民族群体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与内容的认同、赞赏与坚定,最终表现为一种文化自豪感。这种自信和自豪感,成为文明社会建设的不竭动力。
其次,文化自信不仅在实践中生成,而且在实践中表现。文化自信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自我证成,既向他人展现自我,也向自己剖析自我。因此,自信的生成机制是在自我和他人的认可、认同中逐渐生成的。文化自信的实践既是面向自我的肯定与剖析,也是面向他人。展现的动机与过程为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最后,文化自信为人们在文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抵御消解文化力量提供防护保障机制。在现实的文明社会建设中,作为主体的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消解力量,对这些消解力量的排除,是文明社会建成的关键。具备文化自信,就能够建立判断精华与糟粕的标尺,从而能够明辨各种力量的优劣,为文明社会建设水平提供度量标准。
由此,文化自信为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信念、祛除消极力量、建立文明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标准,成为文明社会建设的最为持久和深沉的精神动力及其方向。
文化自信,是文明社会建设的关键内容。文明社会是相对于野蛮社会而言的。从文明的词源(德文Kutur、英文Civilization)来看,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个性的精神产品,是区别于下层、低级的思想内涵,其特点是深刻、真诚、淳朴、个性发展。一是指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通过行为在过程中逐渐炼就的高度自修的行为特点。从整个社会来看,文明社会中的人们不仅物质丰富,而且精神充实,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一种高度的自修与内控,将自我人生当做一件艺术品在生活实践中加以修炼,从而使文明社会表现出和谐、创新与发展的特点。文明社会的建设,最终要内化于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这一过程需要建立在社会成员对其内化的文化内容认同的基础上,并在与他文化接触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自信。文明社会的建设,最终要将其转变为人们行为的外在特质和精神。
一般来说,文明社会的建设机制具有三个环节:一是对自文化和他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进行鉴别与挑选,并对之进行整体性建构,使之成为一个在结构与内容上相互契合的统一。这一行动必须建立在对国际形势的精确把握、对国内趋势的精准预测、对他者文化的深度认知和对自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才可能达成。二是对建构起来的新的文化内容进行制度性宣传、倡导,通过立典型、树榜样的方式进行文化推行与建设。这一过程是对新构建的文化内容实践性的操作化,是文化内容的内化手段与方式。三是通过社会成员对文化内容的内化,在实践中通过实践行为予以呈现,并在与他文化成员接触的过程中,呈现一种自信,充分展现自文化的特质,这一状态是文明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文明社会建设的成果体现,是文明社会的价值实现,即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文明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建设的核心目标。只有通过文化自信的建构,才能将文明社会建设的成果进行凝聚与固化,也只有不断深化文化自信,才能将文明社会建设的成果予以体现,当然,也只能通过文化自信,文明社会建设的意义才能体现。
文化自信是文明社会建设的成果体现。文明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氛围与文化环境,使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们感受到幸福与快乐。由此,文明社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具备了某种终极价值意义。文明社会的建设使生活在这一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能够在各自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为社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奉献自己的能量之时,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自我实现,实现各自的梦想。这一过程其本质是为人类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解放寻求社会实践的可能。在此过程中,顽强生命力的培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旺盛生命力的培育,是文明社会建设的终极内容。生命力的呈现,需要具有信与自信的信念支撑。文化内容作为一种集体经验记忆,会在个体生活行为中予以内化,并在日常实践行为中予以呈现,因此,文明社会建设的成果会在文化实践行为中体现。文化自信成为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可以从三个方面展现出来。
首先,文化自信是文明社会文化结构内容合理,满足人们大众、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在表现。文明社会的建设是在与外文化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对自文化进行时代性重构。文化自信是对这一重构实践的成果的外在表现,也是文化重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文化自信是体现自文化适应时代潮流、在时代的浪潮中体现具有驾驭现代洪流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既是文明社会建设的结果,也是文明社会建设的意义体现。文化自信成为应对现代化激流的定神针,是文明社会建设的起搏器,文化自信表现出一种现代激变中的坚定定力以及文化建设的动力获得。文化自信成为文明社会建设符合时代特征与潮流的表现。
最后,文明社会的建设最终表现为一种精神产品。在文明社会中,人们共享一种共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基础,文化内容内化到人们的日常的精神生活中,成为支撑人们的生活的精神内容,从而在生命实践中表现出生命的自信与力量,这是文明社会建设的目标,也是其建设成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