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思维导图法
近年来,关于学习的策略与技术逐渐受到重视,虽然一些被称为心智工具的可视化图表,例如构想图(idea map)、概念图(concept map)、思维导图等并不是最近才为人们所知,但现在是探讨它们作为提升职场竞争策略的好时机。
一、思维导图法的功能
根据孙易新2013年的论文研究结果,思维导图法确实可以对提升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企划能力、管理能力、专注力、理解能力、识字能力、语言学习能力等发挥积极作用。
进行头脑风暴时,思维导图能够以一种结构化的形式在我们脑海中呈现。但是,画出静态的图不是我们的目的,在思考的动态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持续激发大脑产生想法才是重点。
二、思维导图法职场应用概况与成果
克拉斯尼克(Krasnic)指出,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能开发全脑的心智,克服人们因大量信息而产生的恐惧感;由于思维导图可以覆盖所有范围,既可以宏观地展示信息,也可以微观地展示信息,增进大脑的自由度与创造力,以整体的方式来整合信息与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清楚地看出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人们分析并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决策与行动,还能增强人们在理解、记忆与互动时的趣味性。因此,思维导图法已经是诸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新选择。
在企业,创意思考、项目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会议沟通与讨论、决策分析、数据收集整理与知识管理等都是思维导图的应用场景。已经有超过2000家跨国企业相继采用思维导图法,并将其作为提升员工思考能力、沟通成效的策略。日本学者中野祯二根据相关研究指出,思维导图已经成为现今职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优点有如下3条:
1.与客户对话时,可以兼顾问题的整体与细节,让讨论的内容条理分明,更易于理解。
2.展开创意时,可以轻松地表现出想法,也能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行数据管理。
3.在举行会议时,可以用思维导图引导与会者踊跃发言,随时新增或修改意见,让沟通管理更为顺畅。
三、思维导图法的起源
思维导图法起源于美国西北大学柯林斯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语义网络图。因语义网络图已具备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思维导图的雏形,因此,在维基百科上,柯林斯被称为“现代思维导图之父”。其后,在1974年,英国大众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了运用关键词、树状结构与网状脉络的放射形思考结构,以及用颜色和图像来激发思维、整合想法、呈现知识的“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模式。博赞称此模式为思维导图法。在我国台湾地区,思维导图法则被称为“心智图法”。
孙易新老师基于思维导图法对自己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帮助,在1997年前往英国博赞中心接受讲师培训。除取得了BLI(Buzan Licensed Instructor,博赞授权认证讲师)资格之外,多年来,在教学之余,他也积极从事教学方案研发与课程优化工作。
四、思维导图法的意义
2015年,孙易新在《零基础思维导图法》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思维导图法植根于认知心理学、语义学、组织结构、色彩学、图像学以及脑神经科学等相关理论,发展出了有效提升思考力与学习力的方法。思维导图法的工具有很多,包括各种可视化的组织结构图等,这些工具均能有效发挥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指出,“思考事情时,若要让想法源源不绝,必须采用可视化的形式”,这是因为人类喜欢以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信息或记忆事物。因此,综合运用图像、色彩、空间、文字、数字等元素的思维导图便成为最主要的工具。
为了让读者更高效地使用思维导图法,孙易新整合了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案例,以及投入学术研究时分析与归纳出的许多相关理论,提出了更完整、更实用的“孙易新思维导图法”,可将其定义为:运用关键词、关联线条、色彩、图像等元素,同时运用具有逻辑性的分类结构、因果关系、对事物的描述和非逻辑性的自由联想,通过树状结构及网状脉络形式的组织结构图,呈现动态的心智程序,记录知识的组成要素的方法。在动态过程中,思维导图的绘制内容会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增加或删减。
五、狭义与广义的思维导图法
综合上述对思维导图法的描述,可以归纳出,狭义的思维导图法是一种以思维导图为唯一工具的思维方法,英国博赞的思维导图法即属于狭义的思维导图法;若从宏观上来看,只要是用与思维导图类似的可视化组织结构,例如概念图、鱼骨图、九宫格等来呈现或记录信息,能够有效提升大脑思考力与学习力的方法均可称为广义的思维导图法。
六、小结
根据本节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以可视化思考组织结构为基础的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好方法,它可以激发人的创意,让项目管理的构思更系统化,还可以帮助人们洞悉思考的盲点,提高沟通效率,掌握知识的全貌与关联性,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那么要如何使用这个好方法呢?在下一节中,将为大家讲解可视化思考组织结构的意义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