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
学习不只是在构建事业,更是在打造幸福生活
写作的初衷
在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我一直在想,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开启和表达这些久存于心却又道不尽的感受。思索至此,我的脑海中就跳出了自己在授课时常说的那句开场白:
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这个我一直热爱和专注的话题:思维导图法(Mind Mapping)!
与思维力结缘14个年头了,我非常热爱思维导图法,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我,也发展成为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这些年来,我在线上和线下与数万人分享了这个方法。现如今,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迅速适应变化并发展自己,就更需要将自己的优势挖掘出来并发展下去。机器能替代我们的标准化劳动,但不能拥有我们复杂的思维,包括无限的想象力。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的发散性思维、想象力、创造力更是竞争力的核心,因为人可以创造未来。
受益于思维导图法,我的思考力得到了提升,也希望将它分享给大家。我感恩每一次的分享,感恩在我生命中每一个阶段遇见的引领我的前辈!
回顾思维导图法的学习历程,我非常感谢恩师孙易新博士。孙博士在思维导图法领域的深研、专注以及无私分享学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有了分享这一方法的念头。在企业课和认证课后,我不断为学员提供思维导图法落地应用的问题咨询服务。他们将思维导图法应用于工作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甚至有企业将培训成果结集出版,作为内部经验加以传递。这些都更坚定了我要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的念头,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有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上不仅要处理复杂的事务和烦琐的流程,还要担负精进团队绩效和培育部门人才的职责。多项工作并行的状态要求我经常在同一阶段面对多个需要拿出结果的任务,而我也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结构化地呈现整体工作内容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我被一个有颜色、有图像、有文字、条理清晰、简洁却有逻辑的工具吸引住了,那便是思维导图。那时,我只是停留在形式的运用上。在尝试着将其运用于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仅仅是形式上的运用就对梳理工作思路和规划事务有巨大帮助,于是我萌生了追寻思维导图的源头的想法。
热爱是最好的驱动力。循着这个轨迹,我开始积累、应用,开始了学习、实践、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优化再总结的良性循环。从探索应用到参加东尼·博赞(Tony Buzan)先生亲授的课程,再到带着问题走进孙易新博士亲授的体系认证课堂,诸多困惑终于在这里得到解答。之后,我再次回归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初心。其间,我经历了从工具到方法领悟、从形式到内涵运用,再到后来结合学员实际工作需求和要求进行不同岗位落地,发挥它的综合效能的漫长过程。这是一个理论结合实践,再将实践落实到需求上,反复进行复盘、反馈、调整的循环,这个过程磨砺了我,也促使我将十几年来积累的应用经验与理论基础相结合,打造出了自己的思维力版权课程——“综效思维体系课程”。我喜欢将这个思维工具与心理学结合,加以综合运用。
本书的构成
本书中的十个话题应用案例也是从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为了将思维导图法的学习和实践系统化、理论化、经验化地呈现给读者,我特意邀请孙易新博士为本书撰写思维导图法的理论基础部分,并请他对本书进行指导和修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工具。
本书的整体脉络是:从当下的职场环境入手,将现实情境与学员反馈的应用案例结合起来介绍思维导图法及其对人的思考力及职场人士的帮助,并对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解析进行补充。本书的目的在于:
第一,帮助思维导图法学习者及爱好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学习;
第二,帮助职场人士打通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的通路;
第三,提供一个有关此话题的思考视角;
第四,共同探究思维技术和工具应用。
如果你没有学习过思维导图法,可以先阅读思维导图法的理论章节。理解基础理论后,再阅读案例解析和实践应用部分,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如果你已有该领域的基础,可以先复习理论知识,再阅读案例,也可挑选自己需要的部分阅读。
虽然这是一本工具书,但我依然希望它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在作此序言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着阿贝尔·加缪的一首诗: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
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
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所有曾谋面的、未曾谋面的读者朋友,我们都是同行的探索者,我们结缘于此,同行于此,也希望我们因此而共同进步。
感谢孙易新老师的无私分享,也感谢他对思维导图法的重点介绍以及对本书的指导和修正。感谢为本书提供案例素材的企业和个人,是他们的共同努力给了我分享思维导图法的机会。
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