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敌后武工队抗日 范农先

口述人:范农先
采访人:陶韬、程爱林、田思远
采访时间:2017年7月25日
采访地点:无锡市梁溪区建业路
整理人:程爱林
老兵档案:范农先,1919年9月生,山东济阳人。1940年2月参加济阳县抗日大队,后被编入八路军鲁北支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5月后,在平原县武工队同日军进行游击斗争。1958年10月转业到无锡市电机厂任党委书记,后曾任无锡市电子仪表工业局顾问,1982年12月离休。
我叫范农先,山东济阳人
,1919年9月16日出生。日军占领我的家乡后,屠杀过很多无辜村民。我1940年2月参加革命,参军前心想,“自己都22岁了,待在家里随时都会被鬼子打死,参军也可能会牺牲,那还不如参军打日本人”。于是我加入了中共济阳东路工委领导下的济阳县大队,大队长赵学信,他原是伪军副团长,后来带了一些伪军投诚。参军才一个月,县大队编入了八路军鲁北支队。鲁北支队的支队长是杨忠
,支队有二百多人。参军后不久,上级见我表现突出,就介绍我入党。
八路军没有固定的战场,我用的是猎枪,部队经常和日军作战,随时都会有战友倒下。有的人会被村民埋葬,但更多的都没有人管,因为部队根本没有时间去处理尸体,他们死在哪里,现在都不记得了,我只要想起牺牲的战友们就会很难过。
1941年3月,鲁北支队与115师挺进纵队6支队合编为115师教导6旅。同年5月,我被调到平原县武工队,后来曾担任过指导员。武工队深入敌后作战,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百姓管我们食宿。通过和老百姓的相处,我深深地明白了“八路军是共产党的部队,更是人民的部队”的道理。白天不打仗的时候我们就抓紧时间睡觉,有时候倚着稻草人都能睡着。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仗是1943年的一次战斗,武工队被日军团团包围,我们队员们缺少枪支弹药,最终只能和敌人死拼,用榔头、砖头等,最后突围出去后,近一百人的武工队剩下了不到50人,而日军只死了几个人。同日军作战的艰辛,可想而知。
解放战争期间,我所在的部队和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第33军,随后渡江南下解放南京。1958年10月,我转业到无锡电机厂担任书记。战争让我的右胳膊和体内留下了弹片,我已经没有在世的战友了。
我1982年12月离休,时任无锡市电子仪表工业局顾问。我曾写了关于抗日战争的中篇小说,叫作《冀鲁风雪》,讲述了自己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