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八路军莱阳武工队官振考

口述人:官振考
采访时间:2018年5月25日
采访人:张英凡、张若愚、潘海涛
采访地点:无锡军分区第三干休所
整理人:张菡
老兵档案:官振考,原名上官振考,1923年8月生,山东莱阳人。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莱阳县武工队,1941年12月入党。1942年前往抗大一分校学习,毕业后曾任莱东独立营1连副连长、3连连长、副营长,22军64师191团1营营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后晋升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无锡市人武部部长、苏州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82年6月离休。2018年12月逝世。
1923年8月15日,我出生在山东省莱阳市龙旺庄镇东陡山村,家族复姓“上官”,我后来在部队改姓“官”。祖辈和父辈都是农民,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
小时候上过两年学,坐我前面的同学是班长,他是校长的儿子,家庭富裕,上学都是用钢笔。有一次他自己不小心弄丢了钢笔,偏说是我偷的,老师都知道了这件事。后来找到了钢笔,他一声不吭,我让他向我道歉,他也不肯。或许是他认为自己家里富裕,而我家里穷,所以放不下面子。因为这件事,爷爷跟我说:“我家几代人都没有上过学,不也好好生活着吗?这个学咱们就不上了吧!”于是我就回家了。
胶东沦陷后,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我参军的目的,一是为了打鬼子,二是为了有饭吃。1939年3月,我参加八路军莱阳县武工队,最初武工队不收我,负责人嫌我年纪太小,我说:“我家被土匪烧了,我无家可归了。”就赖着不肯走,部队只好收下我。
刚参军也没有发军装,我跟着老兵,他们教我打埋伏放炸药。1941年12月8日,我经过李天明同志介绍入党。这段时间,我先后担任区青年干事、县武装干事、武工队副队长等职。1942年我担任莱东县
独立营3连连长时,组织上选派我去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胶东支校学习了两年。上午学习文化,下午进行军事训练。在那里我正式系统地学习了射击、拼刺、投掷,以及游击战的战术等科目。抗大条件艰苦,实弹射击时每人只有三发子弹,大家都舍不得打。有时有领导来讲课,校长聂凤智
曾经还给我们讲过课。抗大学习结束后,我回到莱东县独立营担任副营长。
我和我的妻子是娃娃亲,那年她11岁,我8岁,我俩就订了婚。她也是抗战期间参加革命的老兵,担任八路军的地下交通员。我记得有一次,她被伪军抓住,关进了据点里。我当时正担任连长,于是我带着我们连前去营救她,把她从敌人手中救了出来。我和她结婚快90年了,明年
她就100岁了。
抗战胜利以后,我调到了即东县
警卫营担任营长,1947年7月,调任南海军分区独立1团3营营长,随后又担任独立2团1营营长。1949年2月,独立团和华野3纵8师合并为解放军第22军64师,师长马冠三
,师政委李荆山,我担任191团1营营长。后随部队参加渡江战役,部队从芜湖渡江后,一直打到舟山群岛。
1950年底,上级通知我去即将成立的解放军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学校在南京,1951年1月正式开学。步校毕业后,我回到64师担任侦察科科长,

1953年上级抽调我去朝鲜,和朝鲜人民军交流战地侦察工作经验。1955年我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后来晋升上校军衔。
1955年9月,我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情报系学习了3年,毕业后,担任27军侦察处处长。1961年调到南京军区情报部工作,1965年10月,我回到无锡担任人武部副部长,后升任部长。离休前我在苏州军分区担任了3年的副司令,1982年6月离休。战争在我身上留下了许多烙印,我是二级伤残军人,身体里至今还有弹片残留。特别是有一次,我举着望远镜观察敌情时,一颗子弹打碎了我的望远镜,从我的右耳下方穿入,从左耳下方穿出,幸亏命大才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