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16旅的卫生员 白光

口述人:白光
采访者:陶韬、汪瑞琳、刘芷汀
采访时间:2017年7月26日
采访地点:无锡市梁溪区曹张新村
整理人:刘芷汀
老兵档案:白光,1922年3月生,江苏常州人。1944年3月参加新四军6师16旅47团。1983年离休,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离休干部。
1922年3月16日,我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奔牛镇
,我还有个弟弟。我15岁时,见到有日本飞机向镇上扔炸弹,镇子成了一片火海,房屋全都被烧掉。大家四处奔跑,我一开始还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镇上的国民党部队抵抗了一阵子后撤退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日本人来了。
镇上有文化的青年纷纷组织起来,我也加入其中,这个青年组织中的大多数人都先后参加了新四军。我是1944年3月参加的新四军第6师第16旅47团卫生队,当时的团长是黄玉庭
,卫生队长是朱潮,医政干事赖春木,保健干事骆炳荣。参军后,我参加了三个月的卫生训练班,学员有十多人,主要是教我们一些护理知识,比如战场急救、包扎等;还教我们处理一些常见疾病,比如感冒、腹泻等。那个时候药品非常紧张,只有阿司匹林、奎宁等几种。我们也善于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替代药品,比如用白酒代替酒精、用猪油代替凡士林。包扎时纱布不够用,就把纱布放在蒸笼上,用盐水蒸煮,随后再消毒以反复使用,唯独棉球不能反复用,因为棉球得清理伤口。如此节省,战士们都笑称我们为“开水”医护。
我刚参军时,部队驻扎在茅山地区,各连队的驻地比较集中,日军很少有大规模“扫荡”,环境相对稳定。参军后不久,就开展了整风运动,团卫生队每周都有业务学习,我们也深入连队,或在营部开设门诊。当时的卫生工作相对较好,上级强调要注重个人卫生,要求我们每周洗一次澡,每月理一次发,连队也有专门的理发师。驻地以班为单位修建厕所,每周都有卫生大扫除,团部也会进行检查。
1945年1月,部队改称为苏浙军区第1纵队第3支队,随后从茅山地区来到浙西天目山地区打游击,这时就没有固定的住所了。部队一般都是入夜后开始行动,深夜再睡觉。地下党的同志会事先安排好,我们打到哪儿就住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老百姓们把门板拆了后再铺上柴草,我们就睡在上面。我们有时会借老百姓的东西用,如果有损失,临走前要赔偿给老百姓。正因为部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我们和老百姓的关系非常好。记得有次突然有日本人进村“扫荡”,我们没法突围,只能躲在老百姓家,这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事。
在天目山地区主要是和国民党顽军作战,部队抓了很多国民党军队俘虏以补充兵员,也缴获了很多武器,部队实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天目山反顽战役时,各连、营的卫生员在战场救护,再用担架将伤员抬到团卫生队所在的救护所。救护所负责区分轻重伤员和防破伤风,因为轻伤员往往几天就能重返部队,而重伤员需要更好的医疗救治,有的重伤员还会被送到后方医院救治。
日本投降后,新四军北撤,部队随后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1946年冬天的时候,部队和国民党作战时遭到了飞机轰炸,我在一个小屋子里面没跑出来,房屋被炸塌,我负伤昏迷在里面,后来被送到后方医院去治疗。
从部队转业后,我先是在南京的省卫生厅工作,后来在无锡的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