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绷紧的弦
没上小学的时候,楼下住着的爷爷喜欢在院子里拉二胡。那时候有一二闲趣的退休工人极多,老爷子不仅会拉二胡,还会做二胡,手艺巧得很。
有时候看到他在院里鼓捣什么,不时发出调试声音的异响,我就加快步子跑走,不然老爷子又得抓住我们问:“丫头,跟爷爷学拉胡气儿(方言)呗?”
在老爷子爱上抓学徒之前,我其实对这个神奇的发声乐器产生过一点兴趣,尤其是他调音时,为什么那根弦要被一遍遍拨动,煞有介事地听一听再拧紧放松呢?
老爷子说:“你不懂,不调一调,声音不正哇。”
后来我明白,调弦对于乐器的重要。弦松了,声音就像弹在棉花上,音调低沉不脆;弦紧了,音调才高昂,调准音并不容易。
调整这每一根弦都要有“度”,多一分少一分皆不可,人这一辈子似乎也是如此。弦松了,日子就活得混沌,像是蒙着被子打鼓一样听不清楚,一辈子便糊糊涂涂过去了。弦紧了,精神就像被那高调子扰动,时刻都警惕着、思虑着,也特别容易断弦。
现代人活着,特别像那绷紧的弦。
有一次在车站我遇到了一对父子。父亲穿着颜色规矩的冲锋衣、运动鞋,是这一片区域惯常的打扮,打量几下就觉得,这十之八九是个程序员。
北京的程序员群体特别有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的精神小世界,在外表上却致力于融入群众,十个人都是一个穿法。在购物中心的某U家等男性服装消费场所,一转眼就能碰到一群撞衫的男士,小孩子经常发现自己抓错了爸爸。
有些人认真地分析过,甚至还扯到了传统的老实知识分子群体的中庸等倾向上,我倒觉得这其实是个最简单也最无奈不过的理由——没时间,没意思。
没精力也没时间去思考该穿什么,就互相参考着那套标准,随便一穿,才有了千人一面的程序员形象。
这些努力赚钱但几乎不打扮,也不热衷于各类消费的人,有自己的花钱方式。
他们赚取的高额薪金,往往热衷于以投资房产、孩子教育等方式再回流到社会,连生活都是这么踏实。
这也让他们特别关心孩子的成长,甚至以一种近乎焦虑的方式等待着浇灌小孩子这棵幼苗。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面是什么来着?”我看到他们的时候,那父亲正带着儿子踢踢踏踏地走过来,一边准备等车,嘴里还念叨着什么。
儿子是五六岁的年纪,一边跳着看飘下的柳絮,一边敷衍地哼哼着回应他爸:“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哎,爸爸,飞机!快看,飞机!”
小孩子的天性大概就是如此,虽然这孩子明显已经将一篇拗口的《出师表》背得烂熟,甚至玩耍也不影响回答,但他仍然会被任何感兴趣的事物打断思路。我想这本身就说明了,孩子并不喜欢背诵古文,至少是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他的心思不想放在上面。
年轻的父亲叹了口气,跟儿子一起仰头看飞机,我便忍不住会心一笑,果然一物降一物,谁也降不住小孩的神来之笔。
谁知道,没有十秒钟,这位父亲又不甘放弃地倔强开口:“那你猜猜这个飞机在五秒钟里飞了多远?你看看天上这段距离,你会估算大概有多长吗?”
“……”
看着小孩淡定转开视线的表情,这样的场景应该出现过不止一次。
我委实佩服这位父亲随处可以开展教育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结合实际,或者寓教于乐。但当我代入这个孩子的时候,又觉得这实在不是什么有趣的体验。
对孩子来说,也许等车就是等车,看飞机就是看飞机,他应该不想去思考飞机的航行距离、人的视角、飞行高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吧?
这样的生活,好像有点太累了。
我眼前的明明是一对父子,却看起来那么不同。父亲已经磨灭了自己的棱角,跟他所在的那个群体深度融合,变成人们眼中他这样的角色应该有的样子。
而孩子仍然肆意生长,蹦蹦跳跳,用童真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虽然他们身处于同一片空间,看到的世界却是截然不同的。
我眼里的飞机,就像是某个时刻划过城市上空的一个意外,不足以吸引我的目光,甚至平凡得不值得我抬头停驻;
那位父亲眼里的飞机,是关于角和边的一个方程,是飞机速率、时间和路程的一个公式,是给幼年孩子加深教育的一次机会,甚至在本质上,仅仅是他对于教育、对于生活的焦虑具象化之后的寄托;
而在孩子的眼里,飞机就是飞机,可能是一次关于天空的畅想,也可能是曾坐过飞机的某些令他难忘的经历,然后变成一次欣喜的重逢——
“看,是飞机!”
他的生活还没有那么多压力,也没有那么多无形的束缚,便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享受每一秒的幸福和愉快。
我突然发现,也许我们生活的世界,在孩子的眼里才是最真实的。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充满了惊喜和幸运,正因为我们不怀有其他任何目的地去感受人生,所以才能准确地抓住生活中每一个令人心动的瞬间。
长大之后,被各色各样的情绪和习惯所困扰,我们开始透过不同的立场、情绪和心态去看生活。生活便像透过了一个棱镜一样,被扭曲成了不真实的样子。
其实生活本身,没那么焦虑。
我心中的父子出行不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这么“干货满满”。我们的人生除了要有理性的判断之外,也要有感性的认识。单纯地欣赏一次花开花落的美景,与别人的哭泣共情,驻足街头听一曲流浪乐手的演奏,都是感性的成长片段。
这样的片段应该得到全情投入,这是在课堂上、工作中都没有的机会,我们便不能用上课或工作的心态去对待。在这种时刻仍想着灌输知识,不是孩子成长所需求的,而是父母绷紧的精神状态、内心焦虑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要治愈自己?就是要缓解这样的焦虑和紧张。
人生漫长,不应该活成一根绷紧的弦,然后在夜深人静的独处时分心惊胆战地担忧它是否会断掉。 人生应当张弛有度,前行时专 注,休憩时彻底,用对生活的热爱,专心去治愈自己疲惫的精神。
那时,我想我们都能在看到飞机时,感觉到心底萌生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