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整整 40 年前,1979 年暑假,刚刚结束广西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大一学年的我,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主战场之一的广西全州县,拜见未来的岳父岳母。正好八一建军节,县里开展拥军活动到绍水镇某部队农场慰问,岳父是带队领导之一,特吩咐我随同前往,收集素材,体验生活。
下午 3 时不到活动结束,岳父和刘心潜(县党史办主任)、唐楚英(县志办主任)等几位桂北游击队老战友决定驱车南下,到 20 余公里外的咸水林场看望老战友陈新州场长。
途中,刘心潜叔叔告诉我,陈新州场长是位老红军,掉队红军;唐楚英叔叔讲起了这位老战友的传奇身世……
我深受震撼,钦佩敬仰与惋惜憾叹油然而生。
“掉队红军”,第一次进入了我这个从少年儿童时代就熟读《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爱看《万水千山》《金沙江畔》《翠岗红旗》《党的女儿》的红军崇拜者的思维和意识里,我改变了传统认知,开始了关注思考。
在林场办公室,长辈们在热烈商讨桂北游击队史料出版方案,我则一直在旁静静观察陈新州这位掉队红军。这年他正好古稀之年,仍在岗坚持工作。
他是我见到的第一位掉队红军,也就是失散红军。
1978 年 2 月,广西开始全面调查红军长征过桂北情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普查,重点是桂北地区失散红军的现状。调查组访问了在当地落户的 72 位失散红军和 550 余位帮助过红军的村民,形成全面调查报告,采访口述实录具体详细。
1982 年 9 月,中共桂林地委党史办和中共灌阳、全州、兴安、龙胜、资源县委党史办公室联合组成的《红军长征过广西》编写组开始进行资料征集工作,不仅在桂北实地调查访问,还远赴赣、闽、粤、湘、云、贵、川及北京查阅征集数百万字资料。
刘心潜、唐楚英还有同是岳父战友的灌阳县党史办正副主任陆绍述、邓敬和等叔伯都是其中成员,他们和他们的朋友、同事以及桂北地区的好几代党史工作者,在采访线索,资料提供、收集、整理,史实辨识订正,微观宏观把握等方面,都给予了我谆谆教导,热忱扶持、帮助,对我影响深远,使我受益匪浅,心存感激。
从他们赠予的资料,我读到了陈礼龙、唐一建、刘继元 1983 年 1 月25 日对失散红军兰金甫老人的采访记录。
1985 年清明时节,我走进都庞岭大山余脉山腰谷地的灌阳县水车乡镰刀湾村,与兰金甫老人促膝长谈。
这是我对失散红军的第一次采访,兰金甫老人是我采访的第一位失散红军。
从此,我开始了多年多次集体或个人重走湘江战役长征路,开始了对失散红军刘来保、李贵财、陆献兑、陈正邦、毛八连、刘华连、廖仁和、邓炳彪、余财凤、李德祥……个人或集体采访。
印象最深的是,绝大部分失散红军,不论曾经是官还是兵,他们几乎都出身农民,但一加入了红军,在红军这座火红熔炉中淬火锤炼,就具有了中国小农经济传统农民所没有的特质,即红军特质:除了军事技能,他们具有了信仰、理想、信念、政治理论素质、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这些红军特质因入伍时间长短而程度不同,军龄越长,越丰富深厚,水平越高,越坚定执着,这在采访中一再得到证实。
最终印象是,他们经历了中国革命中最惨烈悲壮的一段进程,从他们记忆深处穿越而出的既是个人的生命史,又是中国红色革命史。他们濒临绝境获救重生,人生命运剧变,甚至能证明他们革命生涯的所有物证都已无存,但信仰、信念、理想的青春印记已烙进了他们的大脑沟回,深入了他们的骨髓,身躯里始终奔涌着红色军人的热血,思想上、精神上始终都大步走在已离他们远去的红军军阵队列。
我理解,这就是初心和使命。
于是,我开始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题材的文学创作。其中,长篇纪实文学《血江》(漓江出版社 1993 年版)出版当年就获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区文联“广西优秀文学作品奖”,著名文学评论家、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初步考证为广西人创作出版的第一部湘江战役题材长篇文学作品;担任总撰稿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红军长征过桂北》(桂林电视台拍摄)获国际电视节优秀作品奖……
多年过去,陈新州离世至今已38年,来不及采访他,成为我深深的憾恨。
2019 年盛夏,再到兰金甫家,迎接我的是兰金甫老人的遗像,他已逝去 33 年。他的家人含泪告诉含泪的我,老人临终前回光返照,一直喃喃自语:归队、归队……
2014 年,刘华连老人 96 岁高寿逝世,至此,湘江战役桂北失散红军全部归队……
我的资料袋中,失散红军的采访记录、历史资料、传奇故事等越来越丰厚,尽管我一直涌动着创作冲动,但也总在遗憾焦急,它们中的大部分还只能在资料袋中静静待命,未能破袋而出列队奔赴主战场。
直到 2016 年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前夕,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下达集结令,责任编辑何伟吹响冲锋号。
终于,《重生》跃然纸上。
又到全州。
全州东门外湘江、灌江、万乡河汇流的三江口,雷公岭临江高耸雄峙。
登上雷公岭山巅雷公塔,肃立浩荡江风,逆水极目莽苍迷茫远天:
越城岭、都庞岭两大山脉横贯湘南、桂北边境,夹峙着险峻谷地湘桂走廊。从中央苏区突围而出,已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正迎着 1934 年初冬的冷峭山风,踏着血迹,步步走进湘桂走廊,走近湘江,走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存亡决定性关头,走向从挫折到胜利的伟大转折,走向波澜壮阔雄浑深远的壮丽史诗。
队伍中,22 位青春热血红色军人,迎面走进了《重生》,走进了他们的浴火重生……
李时新
2019 年 8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