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
![]() |
(一)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自先秦至清朝我国民俗体育逐渐形成
自先秦至清朝,我国民俗体育逐渐形成独特的行为方式与话语体系,主流是崇尚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此阶段对民俗体育多呈现为具体现象描述与简单总结,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如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中对巴渝舞的记载,宋代调露子所撰《角力记》、李清照《马戏图谱》,明代杨嗣昌《武陵竞渡略》等。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意义上的民俗体育研究自此肇始。大致形成了两种研究思路:一是引进并运用欧日民俗学理论,审视中华民俗体育的历史与变迁;二是在土洋体育之争与“救亡图存”“体育救国”思潮之下,民俗体育研究有着深刻的政治倾向与实用色彩。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与社会文化转型逐步深入,学界研究再次转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一步拓展,由微观、静态、粗线条的描写逐渐向宏观、动态、深层研究方向演变,研究格局进入“融合—多元”的当代阶段并呈现出研究方法论的变革,突出表现在民俗体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方面。
(1)民俗体育基础理论研究
民俗体育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类:其一,从“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三个概念在多场合的交替使用与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需要出发,在概念层面进行探究;其二,有关民俗体育学术史的研究;其三,民俗体育生成机制和功能的探讨;其四,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及其变迁的研究;其五,传统与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通过多角度的学理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民俗体育理论体系,为民俗体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积淀。
(2)民俗体育的应用研究
对于民俗体育的应用研究,当前学界集中于对民俗体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以白晋湘、路志俊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关注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在明晰民俗体育文化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与此同时,饶远
、张华江
、吕金江
、张同宽
、林宏牛
等学者以地域性的民俗体育研究为主,注重具有区域性色彩的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又衍生出一部分学者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民俗体育的产业开发
与地方社会经济的互动
,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在个案研究方面,方协邦等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环青海湖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情况,最终为规划建设实施提供了良好导向。
仇军等以傈僳族“爬刀杆”作为分析对象,结合“仪式结构理论”的基本要义,对特纳的理论进行了检验,认为傈僳族是一个结构隐伏的社会,通过对仪式的探析,总结出仪式之外的可能。
张东徽以溱潼会船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问题。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民俗学视野下的民俗体育研究
19世纪中叶以降,英美学者以英国人类民俗学说为理论武器,探讨了民俗体育的历史与发展问题。以Alice Gomme、Felix Hoerburger为代表。20世纪中叶以降,应用民俗学派探讨了民俗体育的时代功能及应用规律,如Hans Moser、Richard Bauman等。
2.体育学视域下的民俗体育研究
体育学视域下的民俗体育研究可追溯至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论。以E.Eiselen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学者从传播学与西方中心主义出发,以西方体育中心论排斥东方传统体育。20世纪上半叶,以博厄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派的系列研究成果促进了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等关联学科的研究发展。西方民俗体育研究侧重于民族体育文化的功能与发展演变,呈现出具体性、实用性特征。此后,西欧、北美学者逐渐跳出西方体育中心论,重新审视亚非拉美等地民俗体育活动。日韩学者重视传统体育精神的社会导向作用;东欧学者侧重体育文化对劳动生产力与人的发展作用的研究。
综观上述相关研究可见,无论中外对民俗体育研究都极其重视。一方面因其作为文化瑰宝的一部分需要被认真对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对其传承构成了影响,因而如何将传统与现实结合,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学者就民俗体育理论的本土化和相应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民俗体育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石。而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在“新时代”语境下,进一步研究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更有其重要价值和空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