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体育发展的时代应然 |
|
基于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的突出表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解决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意义重大,而包含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乡村文化振兴则是其重要方面。
(一)承载原乡文化记忆,重塑民俗体育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而根植于乡土中国的民俗体育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一股不竭的力量源泉,是民族气魄之所显。民俗体育文化极具原乡文化特征,不仅具象为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还通过周期性的共同建设活动使人们不断重温着该地域、该民族的历史,进而复述和延续着他们的集体社会记忆和情感。 它是增强乡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关键要素。“原乡”原指中国台湾客家人对大陆故乡的称呼,其文化形态后指传承着乡土历史记忆、原真记忆的乡村原生态自然历史文化。 民俗体育孕育于原乡文化之中,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表现为凭借其集体无意识的切身感、以体育形式和日常生活风俗(如节日、礼仪等)的融入与依附及反映地方风俗的特色化构成其现代化的文化生命力。 民俗体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总是不断重塑其形式与结构,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和分布于多地区的民俗体育生态。而乡村作为极具活力的生态空间、乡土文化记忆和乡愁的储存载体,更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公共空间”。
(二)守望民俗体育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势渗透,对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人们对自身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信心缺失。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概念,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这意味着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有赖于文化自觉心理的塑造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重要” 。民俗体育“文化符号”兼备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文化基础,是政治、法律、宗教、伦理、艺术等制度和经典文化的原生体。 民俗体育在我国不同地区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该空间区域范围内人民的生存能力,也对促进该空间区域范围内人民身体健康意义重大。此外,民俗体育所蕴含的深厚地域文化内涵,经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民俗体育所蕴含的“根”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动力来源。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和作用下,乡村文化开始复兴并成为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原乡文化也成为增强乡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关键要素。
(三)传承民俗体育文化传统,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由于地缘传承关系人们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所带来的文化区隔,构成了一种具有历史传承性与分布规律性的地域性体育活动形式。民俗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它总是与特定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联系,体现其文化要素, 民俗体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逐渐融合成为一个集竞技性、表演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体育形式。它蕴含着各自独特、深厚和稳定的精神文化。在乡村经济景观日趋向好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从单调的农作生活转向追求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生活,以民俗体育文化建设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振兴正契合了这样的需求。
(四)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助力乡村经济
一般而言,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以文字、录像、音频等形式留存,搭载文化博物馆作为展览平台以示后人。近年来,凭借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通过“多样性”的文化再生产,实现“活”的保护和发展中的保护。民俗体育在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与形式的同时,更赋予人们新的社会文化认同,为民俗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生长的沃土。产业化的民俗文化发展模式更是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民俗体育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