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的思母情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表率作用,给毛岸英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毛岸英对父母有着深深的感情。
1927年8月中旬,为执行党的“八七”会议决议,毛泽东一家人从武汉回到杨开慧的家乡板仓。当晚,毛泽东即在杨开慧和地下党的掩护下走出板仓冲,巧妙地绕过国民党清乡自卫队驻地天王寺,经长沙到达湘赣边境,27天后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杨开慧坚持开展以板仓为中心的武装斗争,老一辈板仓人都晓得杨开慧的处境艰难,国民党悬赏千块银元取毛泽东堂客的头,她又要抚育3个幼小的孩子,非意志坚定者不能承担。
板仓老屋上坳不远的杨氏宗祠杨公庙,办有官立县四十小学,是杨开慧发蒙的学堂,当时毛岸英6岁,毛岸青4岁,正是上学年龄,学堂里却不见毛岸英、毛岸青兄弟身影。后听外婆向振熙老人说,毛岸英兄弟的启蒙老师就是杨开慧。杨家是书香门第,从小熟读诗书,毛笔字周正入格,因此两个孩子的书写都特规矩。毛岸英4岁时能背《三字经》和唐诗宋词若干首,5岁时始读子书一类的古文并循序渐进地学习小学语文、算术课程,常缠着妈妈讲《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妈妈行踪不定,母子常常几天难得一见,只要在一起,母亲就把毛岸英兄弟叫到跟前点读课文,逐字讲解。兄弟二人悟性高,再见妈妈时已能释词知义。
平日里,兄弟二人多不出板仓老屋,晨起诵读妈妈布置的诗文,上午习字做算术,下午帮孙妈妈(保姆陈玉英)侍弄菜园或挑水捡柴。兄弟俩偶尔也去半里外的红菱港扒虾捉鱼,或站在石拱桥上唱“摇、摇、摇,摇到外婆桥”……童子声悠悠地与溪水唱和。当初谁也不知道是哪家的伢崽,时间久了方知是板仓老屋的外孙。一天,毛岸英背起了一首牵人情肠的诗: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板仓史韵悠悠。1982年秋天,板仓老屋维修时,在杨开慧卧室后墙的砖缝里发现她的12页泛黄手稿,蝇头小楷,清秀明丽。其中有1929年6月20日她写给一弟(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秘书长的堂弟杨开明)的“托孤”信;有1928年10月她思念夫君的《偶感》诗,毛岸英当年背诵的正是这首诗。母亲的心境何尝不是儿子的心境呢?
1988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1909年16岁时写的《七绝·咏蛙》,毛泽东1925年曾在韶山一字一句地教给牙牙学语的岸英: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两相比较,托物言志,诗韵气质,一脉相承,子承父志已见一斑。
1950年初春时节,在板仓人民分田分地正忙的大喜时刻,毛岸英带着爸爸的嘱托回到板仓。那是他与板仓乡亲20年后的重逢,一头扑进乡亲们的怀里。乡亲们争相拥到板仓老屋,看望自己的小老乡:魁伟高大,举手投足像爸爸;慈眉善目,一举一动像妈妈。他向各位父老乡亲深深鞠躬致谢:“我是板仓的外孙,睡板仓的摇篮,喝板仓的水长大,那是前世有缘,后世有福,全托了大家的福!”
板仓老屋旁的棉花坡上长眠着杨开慧烈士和她父亲杨昌济先生。毛岸英按板仓的习俗虔诚祭拜外公和妈妈,他长跪母亲坟前,泪声连连:亲爱的妈妈,儿回来为您扫墓,您在狱中对我的叮咛铭刻于心,“学会坚强,永生永世跟党革命。妈妈永远爱你的爸爸,长大后你要听爸爸的话,要心疼他、孝顺他。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们……”大爱如山,板仓人为之动容,从此年年清明隆重祭奠。
(参见《湖南日报》“人物”版2013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