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东吴名将吕蒙,少年时家境贫寒,没有条件读书。但他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孙权继位后,就提拔吕蒙做了平北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派吕蒙为先锋攻打黄祖。吕蒙没让孙权失望,他身先士卒,帮助孙权歼灭黄祖,被提拔为横野中郎将。
吕蒙识字不多,带兵镇守一方,每向孙权报告军情时,只能口传,不能书写,很不方便。一天,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从十五六岁开始,一年到头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现在做了将军,得多读些书呀。”吕蒙说:“忙啊!”孙权说:“再忙,有我忙吗?我不是要你做个寻章摘句的老学究,只是要你多看看书,多了解一些以前的事情。”说完,他给吕蒙列出详细的书单,包括《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等。在孙权的启发和鼓励下,吕蒙开始发愤读书,后来竟到了博览群书的地步。
鲁肃做都督时,仍然以老眼光看待吕蒙,以为吕蒙只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武将。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防的地区,同吕蒙谈话。吕蒙问鲁肃:“您肩负重任,对于相邻的守将关羽,您做了哪些应对他突然袭击的部署?”鲁肃说:“这个,我还没考虑过。”吕蒙就向鲁肃陈述了吴蜀的形势,提了五点建议。鲁肃听了非常惊讶,赞扬吕蒙见识非凡,已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吕蒙一笑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老兄你发现得太迟了!”
从那以后,鲁肃与吕蒙成了好朋友。后来吕蒙设计袭取荆州,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终成一代名将。吕蒙从一介武夫转变为见多识广的将才,靠的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充电。
物有盛衰,时有推移。变化是万事万物永恒的法则,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就是一部关于变化的书,“生生之谓易”,产生了又产生,就叫变易。对于做人而言,就是要使自己常生常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亲民”依照朱熹的解释就是“新民”,这与《尚书·康诰》中的“作新民”是一个意思,也就是做一个崭新的人。
在商汤洗脸盛水的盘子上有这样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每天清新自己,天天清新自己,每天清新了还要再清新自己,那人自然就会常清常新。这既道出了商汤成为圣人的奥秘,也道出了自我修养道路的漫长与艰辛。孔子说他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就已清楚地展示了人生在自我修养中不断变化、更新的轨迹。孔子犹如此,常人更须自我更新,笃行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