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以前的人学习为的是提高自己的修养、学问和德行,现在的人学习为的是让别人承认自己的才学。
南怀瑾曾说:“现在的教育,任何一系,都少有为自己的意志而研究的。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我,当年他在大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真被父母逼得气急了,就对父母说:‘你们再这样逼我,我不替你读书了!’他说那时候心里真觉得自己努力读书,是为了父母在朋友面前显示荣耀而读的,在自己则并无兴趣。”今天的学生,真正对于某项学问有兴趣,想深入研究、追求的,实在太少。
今天很多人是为了别人而读书,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读书,使读书变得不再神圣。不少人都放弃了道德修养方面的追求,而将“书中自有黄金屋”奉为圭臬。但是,如果连学校也不再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将自己变成各类专门人才的“加工厂”,变成了一个服务部门,那么就不会再有师道尊严,学生也不再对老师毕恭毕敬,师生关系就变成了“我交钱,你教我知识”这样的契约关系。结果就是,所谓的学校教育只会教出一些有知识技能却没有健全人格的人,甚至可能出现老师跪求学生好好读书的可悲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为己”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老子天下第一,也不是说人们要自私自利,完全一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劲头。“为己”说的是修养自己的身心。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为己”也就是“修己”,也就是孔子讲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以,“为己”强调的是先修炼自己,等自己修炼充分了,再去“为他人”。不仅要“内圣”,而且要“外王”;既有自我修为,也有自我实现,可以实现对整个天下的道义担当。
由此可见,孔子所开创的“儒家之学”,实质上是一种“为己之学”,也就是关于自我成人、成仁、成德、成圣的学问。
所以,只有先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培养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勇气的人、一个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天下的人,才能拥有儒家关于人性的全部关怀。并且,儒家学说还能让人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