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有限与不朽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又有可能是不朽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不朽的、永传后世的功绩,这个话题中既包含了对于生命有涯的慨叹,也包含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探求。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思考,如《愚公移山》。愚公想搬走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从常人的思维和认知来看,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愚公却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就是说在子子孙孙的不懈努力下,搬走两座大山完全是可以实现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愚公“愚”吗?一点也不愚。
中国人的文化就是追求“不朽”的文化,对“不朽”的执着追求,隐含在诸多著作之中。很多人之所以会追求“不朽”,是因为始终怀着对“腐朽”的恐惧,西晋大将羊祜的故事,就是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羊祜曾登上了岘山山顶,望着远近的景色,突然感叹道:“宇宙诞生之后就有了这座山,古往今来跟你我一样登上此山的大有人在,却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了,这真让人痛心啊!我希望我死了以后,魂魄还可以登上此山,与此山一起永存不朽。”相信羊祜的一番感慨,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一段著名的“叔孙豹论三不朽”。一次,鲁国的叔孙豹前往晋国访问,受到了晋国范宣子的热情招待。席间,范宣子问叔孙豹:“古人说‘死而不朽’,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叔孙豹没有回答。范宣子于是开始列举历朝历代的世袭贵族,最后才说到自己的范氏家族,借此夸耀自己高贵的出身。叔孙豹却说:“您说的这些世袭贵族不是‘不朽’,我听说,最高贵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那些世袭贵族,他们只是延续了爵位和俸禄而已,并不算什么‘不朽’。”叔孙豹的一席话,让范宣子无以应对。自此,“立德”“立功”“立言”就成为古代有志之士的精神指引,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
其实,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如果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共同认同、珍视的信念,愿意用尽一生的时间去继承它、维护它,也就克服了生命的有限性,进而达成了“不朽”。
中国历史上子承父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如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是史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擅长书法,古代的工艺匠人都将手艺代代相传,并在这不断的传承中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些古人的发明或流传下来的伟大建筑,让人叹为观止,代表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水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紫禁城最具代表性。从建造至今,紫禁城几经修补,但仍然保持着最初的形制,而负责设计、建造它们的人,也是绵延数代,世代为皇家修治,前后服务了200多年。这个家族就是雷氏家族。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持续为皇家服务,所依靠的也是一种信念。
今天,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也是代代接力,每个人都是在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现在的中国人的信念,并将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