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隐士,无疑是伯夷和叔齐了。伯夷、叔齐是商朝的贵族,认为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不仁不孝的行为。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唐代韩愈写有《伯夷颂》,称赞道:“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士”是对古代有操守的知识分子的称呼,他们大都没有权势和财富,却以人格的高洁傲视王侯,以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自尊自强。
春秋时期,赵盾为晋国正卿,主持朝政,晋灵公荒淫无道,派人暗杀赵盾,赵盾逃亡。他还没走出国境,就听说他的堂弟赵穿在桃园袭杀了灵公,于是赵盾回来,官复原位。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在朝堂上给大家看。赵盾说:“杀害国君的是赵穿,我没有罪。”太史正色道:“您是正卿,逃亡不出国境,回来不收拾叛臣。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
齐庄公荒淫,被大夫崔杼所杀。太史如实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把他杀了。太史的大弟继任为太史,他并不害怕,也在史书上如此记载此事,结果也被崔杼杀了。太史的二弟继任后还这样写,结果又被杀。太史的三弟继任后,还是这样写,崔杼只得作罢。
直言不隐,不畏生死,代表了古代史官的优良传统。后世的史官和文人都以他们为楷模,让统治者不能不有所忌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
文人书生并不都是一副文弱、迂腐的模样,孟子就是一身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一次,孟子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正好派人对孟子说:“寡人本应去拜访您,但不巧感冒了,怕风吹,如果您能来朝,我可以接见您。”孟子一听这话,反而不想去了,于是回答说:“刚好我也病了,不能上朝见王。”第二天,孟子却到东郭大夫家吊丧。公孙丑说:“您昨天推托有病,今天却去吊丧,这样不太好吧?”孟子理直气壮地说:“昨天病了,可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以臣子的身份公然与君王较劲,没有一身的正气、骨气、胆气是不行的。孟子曾引用一位勇士的话说道:“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们人格是平等的,我对他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孟子离开齐国后,在昼邑歇宿。有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便大模大样地端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趴在几上装睡。那人很不高兴,孟子就坦率地教训他:对一个年长的老头子应该懂得礼数!在孟子看来,一些峨冠博带的君主,只不过是贪财、好色的草包蠢货,或者是“率兽食人”的独夫民贼,哪里值得老百姓仰望尊敬?孟子面对君主,能有做“不召之臣”的勇气,人格独立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