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财富
胡雪岩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徽商”,曾协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创建药店“胡庆余堂”,坚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向百姓施药施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加“布政使”的品阶,享有“红顶商人”的称号。他既有经商才能,又深谙处世韬略,所以民间又有“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流行语。
真实的胡雪岩是什么样的呢?从古至今,记载胡雪岩的书籍很多,有徐珂的《清稗类钞》、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李伯元的《南亭笔记》以及费行简的《近代名人小传》等。
巅峰时期的胡雪岩拥有近3000万两白银的家业,田地万亩。事业有成之后,他难掩“暴发户”的浅薄和荒淫,生活上变得极尽奢靡,姬妾成群,纵情声色,甚于王侯。
胡雪岩酷爱女色。他经常在街市上寻觅美色,看见有姿色的美丽女子,就让人说合,身价再高也不计较,而且会给女方的家人安排好差事。他仗着有财有势,把冒犯他的女子娶回刻意侮辱后再休弃。他强买民女,通常只过三五天或一两个月,新鲜感一过就给银数百两,任其改嫁。据清人欧阳昱《见闻琐录》记载,遭他虐待的“凡买而旋遣者,殆数百人”。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第六十三回中,记述了一位名叫古雨山的商人的生意经:“他那经营的手段,也实在利害,因此一年好似一年,各码头都有他的商店。也真会笼络人,他到一处码头,开一处店,便娶一房小老婆,立一个家。店里用的总理人,到他家里去,那小老婆是照例不回避的。住上几个月,他走了,由得那小老婆和总理人鬼混。那总理人办起店里事来,自然格外巴结了。所以没有一处店不是发财的。”这位古雨山的原型被认为是胡雪岩。
其实,胡雪岩就是一个靠投靠朝廷大员发财的“官商”而已。胡雪岩发的最大的财是帮助左宗棠贩卖军火和从外国商人设立的银行贷款。如果说贩卖军火牟利还属于商人本分的话,那么胡雪岩利用自己商人的身份帮助清政府从国外银行贷款,并从中大吃回扣、大发国难财,就很难让人认同了。
在向国外银行贷款的过程中,胡雪岩以低利息贷款,然后以高利息向清政府“报账”,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息差。虽然包括曾国藩之子、时任清政府驻英国大使的曾纪泽都已经觉察到胡雪岩在钻国家的空子,大发国难财,但因为有朝廷重臣的袒护,胡雪岩一直有惊无险。但随着左宗棠在朝势力的衰落以及外国资本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胡雪岩的事业由盛而衰,从往日的富可敌国到后来的破产潦倒,仅用了十余年时间。
光绪九年(1883),胡雪岩因经营失败,钱庄倒闭,家资罄尽,负债累累,被革去道员职衔。一年多后,他便忧愤而死。
然而,胡雪岩的倒台固然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关——当时商人的成功离不开官场背景,有时又会成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但如果他能在极盛时居安思危,修身齐家,懂得“福祸相依”的道理,不做那些荒淫奢侈甚至疯狂变态的事情,他不会败得这么惨。
可见,人时时刻刻都不能忘了修身立德。很多人的失败,看似“天灾”,实则“人祸”啊。
如果说能否赚钱主要靠聪明的头脑,那么如何花钱主要靠高贵的灵魂。一个好的企业家肯定还有远胜于钱的所爱,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和有理想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