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有一次,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贫困时仍能不卑不亢(贫而无谄),富贵时仍能谦虚待人(富而无骄),怎么样?”孔子说:“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在出使晋国的路上看见一个奴仆,觉得他神态气质不同凡人,就问他的名字,知道他叫越石父,以前是士人,因生活困顿为奴。晏子就出钱给他赎身,把他带回了家,但没跟越石父告别,就一个人下车径直进屋去了。这件事让越石父十分生气,他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百思不得其解,问他:“我过去与你并不相识,却使你重获自由,你应该感谢我才对,为什么要和我绝交呢?”
越石父回答说:“一个士人如果被不知底细的人轻慢,是不必生气的;可是,他如果得不到朋友的平等相待,那就是耻辱!任何人都不能自以为对别人有恩,就可以不尊重对方,同样,也不必因受恩惠而卑躬屈膝,丧失尊严。您用自己的财产赎我出来,是您的好意。可是,在回国的途中,您一直没有给我让座,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时的疏忽,没有计较;现在到了家,您却只管自己进屋,连招呼也不跟我打一声,这不说明您依然在把我当奴仆看待吗?因此,我还是去做我的奴仆好了,请您再把我卖了吧!”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这番话,对他肃然起敬,连忙自责失礼,将他奉为上宾。
贫富差异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如何保持社会的和谐,才是孔子所关心的。所以他同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但认为更高的境界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为什么呢?因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起码的标准,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贫者安贫乐道,富者助人为乐,谦恭有礼,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