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与周围人一起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
曾国藩一生出将入相,培养了很多人才,很多人都是从他的幕府中走入政坛,成为封疆大吏的。郭嵩焘、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刘铭传等人,都曾因他的荐举而成就功名。
曾国藩本来是个理想主义者,以天下为己任,不求升官发财,所以他对下属也奉行“不妄保举,不乱用银钱”的原则。他能做圣人,别人却达不到他的标准,这对湘军的壮大和团结非常不利。后来,他一改往日的做法,加大保荐力度,比如在给咸丰帝的奏疏中,说李鸿章“劲气内敛,才大心细”,说左宗棠“才可以独当一面”,说沈葆桢“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匹”。由于他的高度评价,朝廷很快提拔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抚,沈葆桢出任江西巡抚。
一个人的价值高低,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索取了什么;是看有多少人因他受益,而不是看他一个人站得有多高。
鲁迅先生也有一个转变价值观的过程。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苦难,国土被列强瓜分,百姓也愚昧麻木,整个社会死气沉沉。这让鲁迅的内心非常苦闷。
有一天,他的好朋友钱玄同来看他,问他最近在做什么。鲁迅漫不经心地说:“抄古碑。”
“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钱玄同翻着那些古碑的抄本,问道。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抄它有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作点文章……我们正在办《新青年》杂志,目的是唤醒民众,改变中国人落后愚昧的现状。”钱玄同诚恳地建议道。
可是鲁迅并没有那么乐观,他说:“假如有一间牢不可破的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不久都要闷死了。这时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可是他们又无法冲破铁屋,只能在绝望中死去,你以为这样对得起他们么?”
“你应该这样想:既然有人愿意醒来,就不能说绝没有打破这铁屋的希望!”钱玄同坚定地说。
鲁迅被他说服了,于是不再靠抄古碑打发时光,而是写出了很多惊世之作,成为一位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思想家。
鲁迅早年抄古碑,有“独善其身”的想法,如果这样做一辈子,顶多就是个寻章摘句的书虫而已。正因为他转变了思想,肩负起挽救国家、改造社会的责任,后来才成为受人景仰的文学家。而钱玄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为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