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平面集成技术
4.8.1 平面集成技术的定义
平面集成技术也被称为平面埋置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材料制作电阻、电容、电感等平面化无源元器件,并将其印刷在基板表面或者嵌入基板的板层之间。
将电阻、电容、电感等无源元器件通过设计和工艺的结合,以蚀刻或印刷的方法将其安装在基板表层或者内层,用来取代基板表面需要焊接的无源元器件,从而提高有源芯片的布局空间和布线自由度,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电阻、电容、电感基本没有高度,不会影响基板的厚度。
图4-26所示为基板中的平面埋置电阻、电容和电感。电阻通常为采用阻性材料制作的分立式平面电阻,电阻可分布于基板不同层的不同位置;电容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采用容性材料制作的分立式的平面电容,可分布于基板的不同层的不同位置,另一种是将电容材料作为介质形成整个电容层;电感则通过特殊的线圈图形来实现,电感可能跨越多个板层,中间通过过孔连接。

图4-26 基板中的平面埋置电阻、电容和电感
4.8.2 平面集成技术的应用
目前,国内平面埋置电阻的应用比较多,其在SiP、MCM、厚膜、薄膜电路中应用普遍,平面埋置电阻一般制作在基板的表面层,这样方便后续的激光调整。平面埋置电容多将电容材料作为介质形成整个电容层,分立式平面电容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是工艺比较复杂。例如,印刷型电容需要至少3层材料,而夹层型电容更复杂,除了需要多层材料,还需要通过过孔将相邻的层连接起来。平面埋置电阻、电容、电感基本结构如图4-27所示。
1.平面埋置电阻技术
平面埋置电阻技术通常采用高电阻率的材料,将其制成各种形状和不同电阻值的平面电阻,目前国外有多家公司生产埋置电阻材料(如DuPont、Ohmega和TICER等),工艺包括厚膜和薄膜两种。

图4-27 平面埋置电阻、电容、电感基本结构
相对而言,平面埋置电阻结构比较简单,常采用厚膜工艺,即加工工艺,需要在两个金属端子之间印刷出电阻形状,目前比较常用的四种平面埋置电阻结构有矩形、大礼帽形、折叠形和蜿蜒形,如图4-28所示。矩形结构简单,最为常见;大礼帽形的突出部分便于进行激光调阻;折叠形占用空间较小,适合阻值较小的印刷电阻;蜿蜒形则适合阻值较大的印刷电阻。

图4-28 四种平面埋置电阻结构
2.平面埋置电容技术
平面埋置电容技术通常采用较大介电常数的介质材料制作。它的结构与平行板电容类似,两侧是金属层,中间是高介电常数、低介质损耗的介质薄层,这种结构可以提升电容量。可选材料为容性材料,有3M、DuPont、Gould和Huntsman等多个厂家的容性材料。
平面埋置电容结构相对复杂,一般分为交叉指形、印刷式和夹层式结构,如图4-29所示。
① 交叉指形电容的形状如同两只手的手指相对交叉,这种电容作为一个完整的元器件放置在电气层中,中间填充介质,如图4-29(a)所示;②印刷式电容,其结构为底部两块金属分别作为此电容的两个端子,其中一块面积较大,上面覆盖介质,然后上面再印刷一层导体,导体一端位于介质层上方,另一端和面积较小的金属端子搭接,其有效面积为被介质隔开的底层金属与印刷导体重叠的面积,如图4-29(b)所示;③夹层式电容,其结构比较复杂,包含顶层金属、介质、底层金属和一个过孔,如图4-29(c)所示。

图4-29 三种平面埋置电容结构
另外,还有一种埋置电容的方法就是在整个介质层中加入一层电容层,这种方法的工艺相对简单,如图4-26中所示的电容材料层。
3.平面埋置电感技术
平面埋置电感技术通常采用蚀刻铜箔或镀铜形成螺旋、弯曲等形状,或者利用层间过孔形成螺旋多层结构。其特性取决于基材参数和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目前的技术能实现的电感值比较小,仅有几纳亨到几十纳亨左右,主要应用在高频模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