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纪念馆巡礼
这里没有生死相搏的枪林弹雨,仍能感受到战火弥漫,灵与肉的叫喊;
这里没有血花飞溅的硝烟战场,仍能感受到金戈铁马,刀枪撞击的铿锵;
这里没有两军对阵的沙盘地图,仍能感受到抗日杀敌,决胜千里的谋略……
这是全国著名的军旅作家、盐城籍军史专家朱冬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后心潮起伏、激情满怀,伫立在群星璀璨的新四军英雄队伍面前所做的诗意描述。
黄海之滨的苏北盐城,是江苏沿海地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一座水绿天蓝适宜人居的城市,更是一座有着丰厚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
1941年1月,挺进华中敌后抗日的新四军,历经“皖南事变”的磨难,浴火重生,东进盐城,重建军部,独立自主地开辟了广阔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书写了“华中人民长城”的辉煌。“华北有延安,华中有盐城!”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江苏省委批准兴建的新四军纪念馆,就坐落在这座英雄城市的建军东路上。
新四军纪念馆由主馆区、重建军部纪念塔和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三个部分组成,占地120余亩。其中主馆区环境典雅,景点纷呈:主题雕塑、纪念碑、纪念馆等富有新四军个性文化内涵的建筑设施,在郁郁苍松、葱葱灌木、茵茵草坪的装点下,格外庄严肃穆。

新四军纪念馆广场
走进新四军纪念馆馆区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的馆名“新四军纪念馆”的卧碑。昂首崛起的设计理念寓意新四军不畏强暴,浴火重生,迅速崛起,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卧碑后面是一尊名为“东进”的铜质雕塑,新四军战士背枪持号的形象设计,展现出新四军顶天立地的神采雄风,此时在你耳边一定会响起“此地无声胜有声”的阵阵号角。侧目望去,铜雕的东西两侧由苍松翠柏簇拥着的是两组花岗石半人高浮雕组合的群像,栩栩如生的画面再现了新四军指战员“英勇战斗”和根据地人民“拥军支前”的历史场景。

纪念馆广场雕塑“东进号角”
巍峨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中央,令人肃然起敬。纪念碑正面刻有原新四军五师师长、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碑名,纪念碑背面刻有原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撰写的《盐城会师记》碑文。连结卧碑、东进雕塑和纪念碑的是一条宽厚的中轴线,黑色毛坯大理石铺设的中轴线,凹凸不平的设计理念告诉人们,新四军发展历程走过了崎岖艰难、坎坷不平的道路。
新四军纪念馆主体建筑是一座现代化的地标性建筑,外形呈“四”字形的设计与新四军的“四”字相呼应;醒目的“N4A”臂章图案镶嵌在主建筑正门上方,鲜明地凸显出新四军的文化特征;“N4A”图案两侧分别设有两面旗形的花岗石阴雕画,艺术地再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两军会师”和皖南事变后在盐城重建军部的历史场景。

序厅前言
在这里,我们可以纵览这支英雄部队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艰辛历程,深切感受烽火硝烟中新四军以血与肉铸就的苦难辉煌;
在这里,我们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新四军烽火硝烟的十年历史,追溯新四军的红色基因,明晰新四军的沿革,翻阅红色血脉赓续的壮观史册,感受、学习铁军精神的无上荣光。
新四军抗战的光辉历史,是一部跟党举旗、听党指挥的奋斗史诗,是一曲坚定信念、忠贞不渝的英雄壮歌。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高擎抗日旗帜,东进北上,挺进华中。皖南事变发生后,同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从此驰骋苏北,浴血奋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军民团结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新四军广大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听党指挥,报国为民,英勇顽强,执纪严明”的精神气质,已成为这块大地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红色基因,成为激励830万盐阜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走于枪林弹雨,新四军血与火的经历,后代必定刻骨铭记;诞生于烽火硝烟,坚不可摧的铁军精神,世人必将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