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伟大工程
“下野终知民意贵,凤凰浴火获重生。”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手中,习近平向全世界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的庄严承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习近平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不讳疾忌医,直言历史周期率问题还在,提出要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
(一)时代背景:重提历史周期率问题
进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动,世界秩序进入百年不遇的大转型时代,中国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与此同时,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爬到山半坡,不上则下;行至水中流,不进则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党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新时代。
1. 立时代潮头:中国与世界正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现代国际秩序自建立以来,经历了 360 多年前欧洲国家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815 年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列强构建起来的维也纳均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确立的雅尔塔秩序四个阶段。综观历史,国际秩序的演变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通过战争的方式进行的,而且反映了新的大国力量对比和这些国家所奉行的价值观。
但是进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骨干,它们迫切要求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和提高自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迟缓,它们不但无视新兴国家合理的利益诉求,还出现反全球化的政治浪潮,意图推卸国际公共品供给者的责任。旧秩序不会一朝瓦解,新秩序不会一夕重建。新旧秩序过渡期间,还存在局部失序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在当今世界大转型时代,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无论中国主观愿望与否,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外交战略思想从韬光养晦向奋发有为转变,从独善其身向兼济天下转变。那么中国能不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能否领导中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转型?这是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2. 感国运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光明前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但是欧洲工业革命兴起,中华民族逐渐落后,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不仅遭受列强侵略,还被世人嘲笑是“东亚病夫”。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一面反复思考“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肩负起振兴民族的伟大使命。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然而以往的发展方式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 7000 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中国面临全方位转型,如果转型失败,就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将毁于一旦;如果转型成功,就会迈向高收入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能否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我们党的领导和建设提出的巨大挑战。
3. 察政党建设:落实从严管党治党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努力,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但是,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在国内外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面临许多风险挑战,同时党内仍然存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削弱、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侵蚀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执政以来多次提到历史周期率问题。
2013
年
6
月
28
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
苏联解体殷鉴不远,能否把党重新管起来治起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考验。
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万丈深渊。历史周期率问题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虽然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同封建王朝有着本质区别,但仍然存在发生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风险。习近平重提历史周期率,绝不是说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的重大危险,相反,而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与世界面临的百年不遇大变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中国将全球治理、国家治理、政党治理统筹起来,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
(二)正本清源:全面从严治党开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出发,立下“打铁还需自身硬”
的铮铮誓言,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全面从严治党以作风建设破题,以重拳反腐破局,以党内监督作为重要抓手,以建章立制进行固本培元,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到党的十九大之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党经历革命性锻造后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增强了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强大领导力量。
1.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扭转党内存在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现象。比如,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相继成立,提高了决策和执行机制的权威性和效能。从 2015 年起,每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这是实现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安排。此后,中央相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法规,为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制度保障。
2. 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 2016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习近平的核心地位。这期间,我们党共立案审查违反政治纪律案件 1.5 万件,处分 1.5 万人,严格维护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制定颁布《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完善和落实了民主集中制。这期间,中央纪委及时通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制作播放《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等纪录片,在全党营造了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良好氛围。
3. 持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抓紧抓好。这期间,全国各级党组织将党章党规作为每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依托主题党课、主题当日活动等载体,创新方式方法,使党员、干部将党章党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坚定理想信念的主题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各地区各部门在各类培训中加大党性教育比重,不断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党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探索出了加强党内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4. 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吏,提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
2013
年
6
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这期间,我们党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坚决贯彻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而且我们党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5. 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2012 年 12 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2017 年 6 月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 94.8% 的受调查对象肯定党中央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成效。 2013 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央决算报告显示,从 2012 年到 2016 年的 5 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分别为 74.25 亿元、 70.15 亿元、 58.8 亿元、 53.73 亿元、 48.25 亿元,“三公”经费逐年下降。这期间,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抓作风建设,紧紧盯住元旦、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假日不懈怠。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18.9 万起,处理党员干部 25.6 万人。
6.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我们党制定和修订了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问责条例、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形成了一整套党内纪律法规体系。从 2015 年到党的十九大,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实践“四种形态”,用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共处理 204.8 万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谈话函询 95.5 万人次,占 46.7% ,使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运用第二种形态给予纪律轻处分、组织调整 81.8 万人次,占 39.9% ;运用第三种形态给予纪律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 15.6 万人次,占 7.6% ;运用第四种形态对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 11.9 万人次,占 5.8% 。 2013 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 17.2 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18.2 万人; 2014 年,立案 22.6 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23.2 万人; 2015 年,立案 33 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33.6 万人; 2016 年,立案 41.3 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41.5 万人。
7. 党建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作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战略决策;中央先后制定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到建党 100 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2017 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这期间,我们党共制定修订 140 多部,约占 220 多部现行有效中央党内法规的 60% ,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推进力度之大、质量之高前所未有,带动了整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加速推进。中央专门建立党内法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党委办公厅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党内法规工作机构,负责党内法规建设具体工作,党内法规建设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
8. 惩治反腐败的力度空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取得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党以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 440 人,处分局级干部 8900 多人、县处级干部 6.3 万人。我们党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截至 2017 年 6 月底,全国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 134.3 万人,处分农村党员干部 64.8 万人。我们党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截至 2017 年底,“百名红通人员”已有 50 多人落网。我们党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三个省市试点的基础上,全国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已全部完成组建。经过持续努力,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三)守正创新:推进伟大工程启新局
经过党的十八大五年来的努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就,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整行装再出发,发出新时代要有气象新作为的号召,立下“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誓言,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 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党的十九大后,受国际国内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仍然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党的干部理想信念“总开关”常年失修,“四个自信”没有筑牢。而实践证明,被查处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理想信念动摇丧失,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蜕变。一些党的干部仍然存在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不忠诚的情况。一些党组织在党内政治生活上欠账过多,修复生态任务艰巨。“四风”反弹回潮隐患犹在,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在持续高压态势下,还有这么多问题在滋生着、繁衍着,利益输送现象仍然存在,领导干部被“围猎”、甘于被“围猎”问题还很突出。另外,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而党内对全面从严治党仍然存在模糊认识和错误言论,必须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2. 党的十九大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2017
年
10
月
18
日,党的十九大召开。作为党的最高决策机制和平台,党的十九大举旗定向、继往开来,不仅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标新了方位,也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擘画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制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关于党的建设总体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的总目标。相比之前,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更加科学、具体且富有时代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的总布局。把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其他各项建设之中,把反腐败斗争单列并兜底,总体布局更加科学。这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纲领和总遵循。
3. 继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17 年 10 月 19 日,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党的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以自我革命精神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地进行下去。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条基本方略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治国理政大局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2018 年 3 月 11 日,党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国家根本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升级”为委员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成立,部分党政机构整合重组,这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有利于全面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正本清源,那么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守正创新。在政治建设上, 2018 年 6 月 29 日,我们党进行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学习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思想建设上, 2018 年 8 月 21 日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组织建设上, 2018 年 7 月 3 日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 2019 年 3 月,党中央印发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作风建设上,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十种新表现作出指示。 2019 年以来,截至 2 月 28 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 8108 起,处理 11607 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8455 人。在纪律建设上,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印发施行。 2019 年1月 31 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在深入反腐败斗争方面,党的十九大以来,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的中管干部已超过 20 名。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越来越强。
三是全面增强干部的执政本领。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为此,他提出党的干部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八项本领。
在干部的执政本领中,提高政治本领是第一位的。
2018
年
6
月
29
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其中最后一项是提高政治能力。
2019
年1月
21
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专门论述如何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本领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切实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党的执政本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扎实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