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世界的“意外”
问
这些年在中国采访了不少人,也阅读了一些对外宣传的读物,感觉受访者很介意充满疑问的访谈者或读者,能不能读懂中国。
答
任何国家都希望别人读懂自己。我们感觉,某些国际舆论的议论和判断,不是真实的中国。
问
所以要加大对外宣传。但“宣传”这个词,不见得是个好提法。人们会觉得,中国只对外塑造自己成功的形象,或试图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理念。
答
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自己形象的塑造。关键不在于是不是用“宣传”这个概念,而在于讲的事情是不是“真”的,讲的道理是不是“对”的,讲的方式是不是“巧”的。西方媒体推崇的是:好的宣传,看起来是从没有发生;好的宣传,是让宣传对象沿着媒体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
不管是叫“宣传”,还是叫“传播”,或者叫“对话”“交流”“讨论”“介绍”,无非都是一种表达。即表达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想,这就是内容。传播领域讲“内容为王”,至于人们是接受还是拒绝,是改变原来的观点还是无动于衷,都没有关系,起码会由此获得继续阅读中国的参考素材。
问
我们现在开始的问答,就叫对话吧。读懂中国是件很难的事。中国一路走来的历史轨迹,常常在一些节点上出乎国际舆论的判断和预期。
我们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说起吧。
抗日战争胜利后,谁能够想到,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后来会败在军事实力不足它五分之一的共产党手里,以至于美国人不得不讨论到底是谁丢失了中国。
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个新的国家时,美联社的一位记者从香港发出一则电讯预测:“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得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不料,新中国只用三年时间就恢复了经济,这期间还在朝鲜同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打了一场当时没有人会看好中国的战争。
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世界冷战格局中,中国站在苏联一边,也就站到了西方的对立面。不料后来和苏联闹翻。而和美国关系的改善,竟然是从1971年和美国打乒乓球开始的,西方舆论说,这是“用乒乓球改变了世界”。
1978年,调整政策,搞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转折”。当时,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中国会发生世界历史上没有见过的“魔术”般变化,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苏联解体了。中国国内也发生了那么大的政治风波,西方世界开始实行经济制裁,实际是封锁。有人觉得西方“不战而胜”,有人说是世界走向“历史终结”,都以为中国坚持不下去,社会主义是搞不成了,发展道路会发生改变。结果,中国不仅挺过来了,而且发展得越来越自信,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生机”。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世界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前,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政治和社会也会发生西方乐见的“自由化”,这个预测至今没有应验。
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让整个世界面临发展难题。在2010年前后,不少人觉得,中国将遭遇经济崩溃,这样的事依然没有发生。随后几年,反而雄心勃勃倡议建设“一带一路”,目前搞得风生水起。
2018年,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后,双方关系陡然恶化。美国是强势一方,给中国造成的困难显而易见。不曾料到,中国的应战方式是把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发起一个国际进口博览会,让世界各国的产品大规模进入自己的市场。
2020年年初,中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封闭了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当时谁能知道会是中国率先克服疫情的困扰,成为当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呢?
列出这么多“意想不到”,有些像一部历史书。“二战”以后中国的发展轨迹,似乎就是一部让人琢磨不透、潜藏许多“秘诀”的历史书。读懂它确实不易。
我抛出这么多疑问,是希望通过对话,寻找一些答案。
答
你摆出的这部“当代中国史”,某些章节可能连中国人都未必深入了解。但总体上看,历史演变的大逻辑,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西方舆论意想不到,可能在方法上有问题。
西方政治家、学者和新闻记者,比较习惯于用“理论”而不是“事实”来推断中国走向,而这些“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的事实和逻辑中得出来的。比如——
从西方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角度进行预测,认为中国无论怎样努力做,都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
从东西方冷战的政治逻辑出发,认为中国既然没有选择西方,那它就是天然的对手或敌人,势必会像苏联那样被搞垮。
按照西方政治学家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来预测,既然苏联都已经解体“投降”,人类的历史将“终结”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坚持搞社会主义,哪里还有前途呢?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中等收入陷阱”理论,预测中国虽然经济上发展很快,但前面注定会有个“陷阱”在等待着它,它是跨不过去的,早晚会“崩溃”。
从古希腊历史中寻求论据,用“修昔底德陷阱”来推断中国对世界必然产生威胁,早晚会和美国之类的国家来一场“决战”。
从“文明冲突”理论的角度,设想中国和西方的冲突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关乎西方文明的未来,于是中国必然是西方文明世界的“公敌”。
采用这些来自西方的“理论”来“阅读”,难免会成为“政治想象”或“政治预期”。中国发展的真实面貌,自然会成为“意外”。
读不懂,多半是因为一些人把他们接受的“理论”,转化成了阅读中国时难以割舍的立场,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
因此,站在什么立场来阅读,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