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的富强梦
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时代政治语境讲明了中国道路的优势所在。这一观察着眼于中国历史的总体,在历史总体性上给出了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历史目的的根本原因。对于这种世界历史的历史性展开,马克思本人已经结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辩证逻辑在它的螺旋上升过程中把前在的文明成果批判性地承认了下来,海纳百川,发展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明形态。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结构、历史事件本身与历史事件的逻辑、哲学与现实生活等,在此螺旋上升过程中同一了,人类终于实现了富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富强的勾画同样展示了一个“螺旋上升”“批判继承”的世界图景:
首先,截断众流,学习强国。中国作为文明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目的,首先就在于她甘愿如水之就下,批判继承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包括对工业文明的继承、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并在这种继承中发展创新,最终“完成”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并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实现整个人类的富强。世界目的并不是现成的世界目的,中国并不是闭着眼睛睡大觉就可能成为世界目的。天地间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中国的世界历史性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高高在上,端坐云头,自以为是、独断专横地把自己的一厢情愿、唯心主义怪想或神秘主义的狂热等,强行摊派给世人。恰恰相反,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成为世界目的就意味着满足世界目的的一切条件,因此中国正是要放下架子,柔软了身段,真正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子上,去虚心学习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是非成败经验。“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其次,放下我执,天下为公。既然是作为世界目的的文明国家,那么中国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了,而是真正走在一条通往万物一体的天下道路上了。“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
“独创的”人间正道,正是我们把传统、外来、西方等熔为一炉而炼出了新丹。传统不再是死传统,而是人间正道中的一因素。西方不再是地域上的西方,而是文明型国家的一环节。我们则是肩负了世界目的、有力量、充满伟大斗争精神的无产阶级。这些时代新人顺应世界历史的大势,尊崇世界文明的轨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共富天下、兼济天下,把自己融化在天下为公的事业里,并因此达致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
最后,涵盖乾坤,成就大我。破除了我执,仿佛是“没有”了中国,中国“消散”于天下。然而,实现了富强梦的中国,“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中庸》第二十章),凤凰涅槃,成为“天下之中”即世界的中国。此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亦所谓“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宅兹中国,自兹
民”,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但她的富强,不但要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而且表明这种文明型国家强大的吸引力,而必将蔚为大观。这便给世界提供了价值观,而可以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种意义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修文德”便不再是只能与农耕文明相统一的高头讲章,而是被激活了的人类文明的古老基因。这种文德,就是旗帜。“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从封建道德、工业文明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而能够在人世间实现富强的逻辑,就是古今中西在众多差异张力中的重新同一。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
而“道德”和“工业文明”,可以有不同的名字,如“软实力”和“硬实力”、“德润身”和“富润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