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https://book.img.zhangyue01.com/group61/M00/88/E0/CmQUOGDn_-aERj8BAAAAABtHkXs236621220.png?v=ePdiPqAn&t=CmQUOGDn_-Y.)
这个世界会好吗?中国,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1918年11月7日,梁济、梁漱溟父子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父亲问道:“世界会好吗?”儿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父亲:“能好就好啊!”说罢离开了家,三天后,投净业湖自尽。父亲为何自尽呢?当时的中国,兵革迭兴、经济斫丧、风俗败坏、学术不讲、纲纪堕毁、民不聊生,仿佛到达了世界的末日一般。面对这种世界景象,父亲心死掉了,不愿为行尸走肉。儿子承认这种世界景象的真实性,却因此而发心、立大愿。在儿子看来,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英雄正可以带领众生一天一天地往好里去,“导他们于至好至美的孔子路上来”,最终让人人都过上孔门“绝对乐的生活”。因此儿子没有丝毫的悲观丧气,反而登高望远,大声疾呼:“我今不为,而望谁为之乎?嗟乎!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时间再往前延伸到120年前。1798年,康德面对“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这个问题,一方面表达了对于梁济式悲观失望的深深理解,一方面又同梁漱溟一样怀着某种英雄情结:“任何人在国家灾难这个问题上想要否定人类的健康及其朝着改善的前进,我都不会责怪他。不过,我却信赖休谟开出的那份可以起迅速治疗作用的英雄药方。”
一两百年过去了,今天的世界,跟康德、梁漱溟生活的世界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声称痛苦和罪恶已经在这个世界上难觅其踪,却还没有到时候。世界的纷争、疫病的流行、认识的分歧等,依然都在为我们重复提出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特别是,经过40年的高歌猛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时候,中国,能为这个世界,提供哪些好呢?
毋庸讳言,中国精神曾经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中国被抛入一个由他者缔造的“现代”世界之中,处处被动,处处不利,中国精神也就处处显得不合时宜。但是,这个“现代”有没有可能从新界定呢?浴火重生的中国精神能否在新的世界格局里创造出崭新的图画呢?这是本书的基本问题,也奠定了本书的基调。
本书的情感是炽烈的。首先是炽烈的爱国主义,但不是数家珍,证明我们也曾经阔过,或者正在阔气。其次是对中国文化自身的炽烈反思,但不是打倒“孔家店”,咬牙切齿地要把它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双重炽烈让我们在入乎其内的时候,保持一种平常心,在出乎其外的时候,保持一种牵挂心,从而能够把炽烈的情感与冷静客观的分析结合起来。当然,中国精神的这“十二讲”,是否都在努力回答那个基本问题,是否真的都保持了这种基调,对此读者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