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文明思想的渊源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出现的产物。相较于西方文明的定义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文明”一词转义更多。它首先指一种社会的进步状态,与质朴、野蛮、粗俗、混沌、残暴等相对立,并衍生出许多含义。例如,文明与质朴相对,指文采;与野蛮相对,指文治教化,文教昌明,文德辉耀;与混沌相对,指明察、开化;与残暴相对,指合于人道;与粗俗、粗鄙相对,指斯文,有修养、有德行、有文化等。
(一)中国“文明”词语的出现及含义
“文明”最早出现在《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即文采,有光明之义,这是字面意义。中国古时天象家将主要星座分为二十八星宿,东西南北四象,分别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每年春季,龙星从田间地平线升起,称为“见龙在田”。古人强调天象与人世间的关联,见龙在田的吉象预示着天下将出现清明和平的盛世。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曰:“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云:“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可见,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文明”始于农业耕种区域,有农耕文明的印迹。文采光明的含义直到明朝一直在使用,如晚明科学家宋应星所撰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陶埏》谈及陶瓷时说到:“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此处的“文明”亦是光明、光采之意。
《尚书·舜典》中也有关于“文明”一词的记载:“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舜帝有深远的智慧,而又文明温恭诚实,他的潜德上传被朝廷知道后,尧帝授给了他官位。孔颖达在注疏《尚书》时,将“濬哲文明,温恭允塞”中之“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有文采光明、文德辉煌之意,寓意光明之德被覆四方天地。体现了“文明”者必为非凡之辈,是用华美的文辞对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威仪的歌颂,而不是对于文明客观涵义的逻辑界说。
随着儒学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加强,其在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明”由泛义的文德辉煌转义为文治教化、文教昌明。前蜀杜光庭《贺黄云表》中提到:“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宋司马光《呈范景仁》诗云:“朝家文明所及远,于今台阁尤蝉联。”这都是指以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宾服四方,怀柔远人之意。
“文明”一词成为古代天朝礼制体系的表征,体现了儒家伦理秩序,且逐渐拥有了更宽泛的指向意义,即指一种社会的进步状态。如汉代哲学家焦赣《易林·节之颐》中说:“文明之世,销锋铸镝。”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也用到了“文明”一词:“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类似于现代汉语中“文明”的含义,与“野蛮”一词相对。到了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云:“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更接近于“文明”的现代意义,指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清秋瑾《愤时迭前韵》诗云:“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老舍《茶馆》第二幕中王利发说到:“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可知清朝以后“文明”具有了相比较于旧俗的新风尚、新文化的意味,衍生出后来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以及公序良俗的含义。
(二)中国文明的产生
近年来,关于文明的概念和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多数研究者赞同恩格斯的看法,即“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早期国家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即从氏族到国家的演变过程,所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亦即以建立“国家”这一政治实体为标志。故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由此开始了中华文明的充分发展与繁荣。
关于中国早期文明的考古探索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随着商代及一系列新石器时代考古成果的发现,特别是龙山文化与商文化内在联系的识别,“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得到了学界的认可。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的《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的起源的考古学研究》一书,把中国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六大文明起源地之一。何柄棣、张光直等从自然生态环境、农畜业、陶器、青铜器、文字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独自发生的古代文明之一。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更是提出了多元论的条块说和满天星斗说,探讨了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论证了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东方文明,并且发展水平最高且最具生命力与影响力。
(三)华夏文明精髓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其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根源,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结果。
1.华夏文明源头及构成
古人对于“华夏”一词来源的解释体现了对本国文明的尊敬。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云:“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可见,华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华”字有美丽之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服饰、礼仪、经典都是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展示形态。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的实体。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近现代又有锦绣中华之称,古代的统治被称为衣冠之治,都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由幸福、充满诗意地在这块大地上生产生活着。天文、历算、农、工、医药等领域成就卓著,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引领并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成果,传统文化和文字成为联结中华文明最为坚固的情感纽带,可以在面临挑战或者逆境中保护中华文明的核心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历经千年依然存在,并以各种方式深深地嵌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之中,指导着每个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其中,六经体系是华夏文明继承和发展的源头,经学塑造了华夏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理想。“吾国既有经学以后,经学遂为吾国人之大宪章,经学可以规定私人与天下国家之理想。圣君贤相经营天下,以经学为模范,私人生活,以经学为楷式,故评论政治得失,衡量人物优劣,皆以经学为权衡。无论国家与私人之设施,皆须于经学上有其根据。”
正是有此根之于经学所树立的价值标准,华夏虽然历经王朝更迭,都不离文明之大系,社会生活中百姓的冠婚丧祭等礼仪不论如何损益,总能维系社会生活的理想价值,衣冠文物代代因袭。
在历史演化中,中华文明不曾间断,累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包括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也包括众多的器物、遗迹、遗址等。数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地记录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正史、野史以及体现个性特征的文人笔记、诗文等,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现象。长城、运河、瓷器等器物文化发达,或精美或雄伟,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20世纪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使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越来越清晰和确切的实物证明。不容忽略的还有民间口耳相传的文化传统、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同样包含了华夏文明的遗传密码,让后人一遍遍重温祖先的智慧、辛劳和良苦用心,同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具体体现。这些构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中华文明具有稳定性,同时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异质文明、在包容中改变异质文明、在多元融会中更新自身。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有闭关锁国、自高自大的时候,但总体上呈现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这是中华文明形态恒久的重要原因。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一旦进入中原稳定下来,都要恢复儒学,建立官制,重新推行科举,成为中华文明的新传承者。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无论流派如何众多,都能经过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最终形成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华夏文明特征
华夏文明非常丰富,文化资源多样繁丽,不仅仅有儒、释、道,还有宽广深厚的民间习俗作为底蕴,历史进程中融入的西方思潮亦为其加入了新的活力,都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传统的源泉。在多元的文化观念中,儒家传统仍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汇聚了释、道、法、墨等思想,体现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的社会理想,蕴含着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和维系社会伦理、个人修养的思想精华。
自晚周以降,“中国”由原指华夏族活动的地理中心与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此处的“中华”即已淡化地理方位的中心性,突出文化属性。儒家与道家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两翼,向世人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价值体系,共同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儒家以“仁”为宗旨,道家以“道”为旨归,相比之下,儒显道隐。
在两千多年中,儒家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其道德教化功能被重视和推广,儒学成为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和主体的思想。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可贵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敬德保民、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然具有进步性和价值;在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有利于培养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主张以自然为本,人及万物都遵循各自的自然规律,清虚自守,齐物而待。道家的基本特征是“返朴归真”,道家认为只有回归本然,人性才能纯和,社会才能太平。道家崇尚大道,因为大道具有永恒、真实、自然和生生不息的特征。顺应自然和回归真朴是道家恒久不变的精神。道家以其崇尚自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观,清静无为、守柔不争的处世观,虚己谦退、不为物累、逍遥天下的修身境界,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孔孟以后的儒家不断吸收道家的自然理念和超越精神,但一直保持着儒家以伦理为本的精神;老庄以后的道家也逐渐肯定人伦之常道,但仍然保留着以自然为本的基本精神。儒学与道家思想都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互补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又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自我调整,焕发出新的魅力,作为东方最有价值的思想体系,儒学和道家文化可以说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通过对儒与道这两种学说的接纳,士人们拥有了利于生命调节的两重素质:一方面重家庭、孝道、信义,表现出儒家的素养,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同时又崇尚自然,知足常乐,对于世事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而不强求,安于平淡和自得;重人文与重自然相得益彰。综而言之,古代哲学思想在天人关系的自然观、群己关系的社会观、人我关系的道德观、身心关系的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