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精神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2012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握手,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要深入理解中国精神,至少要溯源至这一时刻。
明确提出中国精神这个概念,则是稍后的事情。习近平根据不同的主题,分三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精神。第一次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接着就在 2013 年 3 月17日闭幕会的讲话中,把“中国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精神这个概念,并把其内涵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这种古今一同、5 000 年连绵不断的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第二次是2014年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这里明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中国精神”的“前提”,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第三次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这是直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为“中国精神”的“当代”形态,强调在动态过程中,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纵观这三次阐述,习近平既提出了新的概念,体现了时代创新,又保持了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贯性和连续性。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习近平提出中国精神的过程,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内涵,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精神的前提,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让中国精神与24字核心价值观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映照关联。
这提醒我们,中国精神与24字核心价值观相互支撑、一源同构,既必须在24字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领会中国精神,又必须在当代中国精神的构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因为这样,本书对中国精神的阐释,不能不紧扣24字核心价值观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