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的工作状态,就是你的心理状态
01
上周末,我组织了一场关于职业规划的分享沙龙。
在茶歇的时候,有一枚小鲜肉找到我,希望我可以帮他解决目前工作上的一些苦恼和困惑。
他一直说一直说,直至茶歇结束,我眼睁睁地看着最喜欢的那块蛋糕被别人吃掉了。
好吧,为了证明我其实真的有非常认真地听他说话,我大概总结一下他的状态:
工作了几年,好像做了很多,仔细想想又好像什么都没干。
不停地努力,却越努力越焦虑。
感觉像是拖延癌晚期,抓狂到想要逃离地球。
无数次想怒怼那个讨厌的同事,但无数+1次地忍了。
想涨薪,草稿在心里打了一万遍,却还是不知道如何开口。
想辞职,可是又很害怕面对未知和改变。
小鲜肉说自己最近的工作状态特别糟糕,整个人好像被什么卡住了。
我说:“那你该减肥了。”
他赶紧举起手里的饼干:“那这个……我还吃吗?”
当我们工作不在状态,做事感觉不对,常感纠结迷茫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工作状态本身出了问题。我们应该透过工作,去关注我们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去繁就简、回归本质的“减肥”过程。
02
所有对工作状态的不满,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嫌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嫌弃自己变成了一件特别正常的事。就好像,这年头,如果谁不嫌弃自己,都不敢出来混。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拿出纸笔,一分钟内,在左侧写下你的优点,在右侧写下你的缺点。
时间到!
你的优点是几个?缺点是几个?面对这两列,你对哪边的感受更强一些呢?
看到你对自己的嫌弃了吗?我们想改变,想优秀,想更好,一旦事与愿违,我们就会有深深的挫败感。
还有些人,自己其实真的没有想过要那么优秀,但是又认为自己应该优秀。于是就一边给自己呐喊助威,一边又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这么拼。就这样,“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模式开启了。
我们是如何习得了这种自我嫌弃的本领呢?
心理学家弗兰克说过: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来自家庭。
婴儿时期的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空白的。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父母逐渐让我们意识到“你不好,我们不喜欢这样的你”。
你考试不及格,他们会气急败坏。你没考满分,他们会质问扣掉的分是怎么回事。你考了满分,他们会告诉你不要骄傲。
我们的父母教会我们的是,不许你看见自己的好,你必须要时刻紧盯自己的不好。
于是,我们对“用评判杀死自己”这件事乐此不疲,因为我们发现,只有自己不优秀的时候才会被父母看见。所以,我们不能优秀,因为一旦优秀了,父母就不理我们了。
对潜意识来说,坏关系也好过没关系。
我们每日不断地三省吾身,用父母的眼睛挑剔自己,而且收获颇丰。
一个人选择什么,就会看见什么。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加班到深夜,结果工作还是没有完成。你责怪自己为什么效率这么低,可是你却没有看见那个尽职尽责,整宿努力,连夜宵都没有吃的自己。
面试了三家公司,都以被拒告终。你痛恨自己为什么这么没用,却没有看见那个愿意跳出舒适区,哪怕会面临失败也在挑战的自己。
工作因为马虎出错,boss把你叫到办公室迎头痛批。你埋怨自己为什么如此不认真,却没有看见那个因为又做了一件事,而日渐成长的自己。
你们看,这世上应该没有人比我们对自己更残忍了。
03
我们从父母那里习得了标准、评判和规则。
当我们的言行符合父母的这些期待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认可和表扬;当我们的言行和他们的期待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到指责或冷漠。
于是,我们很早就学会了:只有当我好的时候,我才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才是有价值的。可是,这样的时候太少了,我们更多的时候都在被批评、被指责。渐渐地,我们就形成了这样的假设:我是不好的。
工作上发生的一点点事情,都能被我们用高倍放大镜,外加地毯式搜索找到,然后无限扩大,直到开始对自己人身攻击,才算圆满完成任务。
觉得自己优秀不好吗?
觉得自己很好不好吗?
觉得自己牛牪犇不好吗?
好,但是这样的感觉对我们来说太陌生了。
划重点了: 潜意识只喜欢安全和享受,当这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会优先选择安全。
安全是什么?安全就是熟悉啊。那种被挑毛病、被指责的感觉对我们而言简直太熟悉了!即便我们现在已经身高八尺,腰围也是八尺,却依旧在熟悉童年的感受。
即便他人真的给了我们很多认可,我们也不觉得有什么。只要发现一点对自己的不满意,我们瞬间就全副武装,随时准备“杀死”自己。
04
之前,身边很多人被《延禧攻略》霸屏了。我想,这部剧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欢看,是因为魏璎珞活出了许多人没有活出的自己。
你们看,魏璎珞对自己从来没有过批评、指责、埋怨、否定啊!所以她在做事情的时候才会全心投入,专注当下。在挑战每一个工作的时候,才会发挥最佳创意。在面临危机的时候,才会快速地想到破解办法。
心理动力论将人的精神分为三大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当我们将自我所有的力量用在本我与超我的对抗上的时候,哪儿还有额外的精力去在工作上专注和创造呢?
所以,如果你想唤醒那个全新的自己,你应该:
(1)看见
如果一直以来,你都特别想改变自己的话,那么,跟我一起默默念三遍:
我想改变现在的自己。
我想改变现在的自己。
我想改变现在的自己。
你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悲伤了吗?
我们究竟有多讨厌自己,才总想着改变?我们手拿剃刀,每天挫骨削皮,企图可以屈身进那个叫作“优秀”的模子。
你,看见那个受伤的自己了吗?
(2)接纳
“接纳”这个词看起来格调还是蛮高的,导致许多人误解了“接纳”的意思。“接纳”不是要我们每天对着镜子催眠自己:加油,你是最棒的!也不是要我们自我欺骗,不管怎样都可以。
接纳自己,就是不攻击自己,就是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接纳是基于相信的:
相信即便你没有自己期待的那么优秀,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嫌弃你。
相信不管你是怎样的你,也总有人会喜欢你。
当你停止了自我攻击,就可以开始爱自己了。
(3)觉察
你们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所谓的“我”呢?
我是我的观察者。
当你明白了这点,你的世界将会是全新的。
所谓的觉察,不是我不委屈,不焦虑,不可以生气,而是我知道我在委屈,在焦虑,在生气。
我们的思维总是习惯凡事归因,所有的事都需要找出一个理由。当我们学会了觉察,就可以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自己身上。
就像《正念》中所说的,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随时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这就是正念。
如果我们只是做好了表格,完成了项目,销售了商品……那么我们每天的生活就像应付差事一样,我们自己也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
《幸福的方法》有一点说得特别好:幸福的对立面不是不幸福,而是麻木。
当我们的一切行为成为程式化的习惯反应后,我们就陷入了迷茫和痛苦。
保持觉察的方法有很多,不用棒棒糖来交换我也可以告诉你:
身体扫描:每天临睡前选择舒服的姿势,试想有一束光正在扫描你的身体,从脚趾开始直到头顶,它经过每一个部位,除此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去感受你的感受。
关注呼吸:刻意地去观察自己的呼吸,随顺你的呼吸,什么也不需要想,只是去呼吸。
全神贯注:将一块巧克力捏在指尖,感受它的温度和手感,感受它融化时的滑腻,然后闻一闻它,放进口中,感受它在你的口中一点点地融化,什么都不想,慢慢地吃完它。
(4)爱自己
当我们不够爱自己的时候,才需要别人来爱我们,可是得到别人的认可好难啊!于是我们就把自己搞得很焦虑,焦虑到工作根本进行不下去。
乔布斯曾说过,有创造力的人其实并没有真的去做什么,他们只是看到了什么。创造力不过是和事物建立联系罢了。
和事物建立连接的前提是,你得先和自己连接:
我现在的工作让我开心吗?让我觉得有意义吗?
我最希望通过这份工作满足自己什么期待呢?
我现在的状态怎么样?我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现在的状态,我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呢?我可以从哪里获得满足?
你会发现,当你搞清了自己之后,工作上所有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你可以选择各种方式去做,去尝试。有时你做得很顺利,有时你搞得很糟糕,但那又怎样呢?这一切多有意思!
当跳出了“非好即坏”的假设,你就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力量。
世界是个游乐场,祝你玩得开心,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