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你所谓的“自尊”,正在毁灭你
01
在你们身边,有没有谁让你们又爱又恨?
我有。
新入职的工程师大有入职以来,表现就一直特别好。每次培训的参与度极高,互动环节的回答精准有料。对工作极其投入,从没早于晚上八点离开公司。而且,他真的很帅,帅到我已经开始密谋授予他为我带早饭的权利了。
因为他实在太优秀了,所以我决定不能放过他。
公司参加校园双选会之前,我问他:“我和你们经理沟通了,由你和我们一起去校招,怎么样?”
我以为他会抱着我的大腿感激涕零。结果他说:“我?我才来没多久,不好吧……”
公司筹备年会,我问他愿不愿意以新员工的身份担任主持人。
他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绝我:“啊?我觉得我可不行,主持不好太丢人了。”
公司新人演讲比赛那天,他得了第二名。
我祝贺他的话还没说出来,他就找我求助:“我怎么这么差劲,干什么都干不好!”
我真的好想拿把五幺突突他(一枪崩了他)啊!
后来我看到他在某天的朋友圈写道:每天都感到莫名的无力,总是会有挑战,总是会有压力。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一个人自尊水平太低,真的是让人心疼的一件事。我默默地收起了我的五幺。
02
“我最不会点菜了,我吃什么都行,还是你们来点吧。”
“boss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唉,我哪行啊!”
“没有啦……其实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表白?算了,我哪配得上人家。”
这些表现的背后都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一切。当这种状态发挥到极致,应该就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了。
在《战胜低自尊》一书中,自尊被定义为:“ 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以及我们赋予自己的价值。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自我的评价主要基于:
(1)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取得了成功,是否足够牛牪犇(厉害)
当事情成功时,我们就会眉飞色舞地对自身做出评价:“我太棒了,因为我取得了成功!”
但是,当我们没能实现目标成就时,我们会说:“完蛋,又搞砸了,我怎么这么糟糕!”
(2)他人和环境对我们是否认可
如果我们和他人相处融洽,并得到了他人的认可,我们就会将这种模式和自身价值联系起来。我们会对自己说:“我好棒耶!”“哇噢,价值感满满的啊!”
如果我们没能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认可,比如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的男神女票,我们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和自己本人都是没有价值的。
那么,大家发现问题了吗? 我们的自尊来源于外界评价或是我们自身的评价——这才是许多问题的根源。
03
在对“自尊”迫切的渴望下,我们渐渐陷入了一个怪圈,我们会戴着滤镜看自己:
当我们表现好的时候,我们会认为那些实际上名不副实,觉得是自己走了狗屎运,会觉得这些只是暂时的。
我们开始情绪化,我们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不愿再努力去完成我们希望完成的事情。
同时,我们会为了证明自身价值,处处迎合讨好他人,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哪怕放弃按照自身意愿行动的机会。
真的够了啊!
哲学家罗伯特S.哈特曼在《价值的哲学》里曾写道: 一个人既有对于他人的外在价值,又有对于自己的内在价值。前者取决于你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人的想法,后者则是因为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在对自尊的理解上一直以来都是舍本逐末的。
我们不等于我们的行为,我们更不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我们不能因为搞砸了一件事,就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人。不能因为没有谈下一个客户,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不能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就断言我们的前途一片灰暗。
我们的价值根本不取决于个人目标的实现啊!我们的内在价值根本就是无法准确评估的好吗?它非常复杂,并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埃利斯说:我对生活的态度是,我不是被邀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我给了它意义。我赋予生活意义的方法是,决定什么是我喜欢的,什么是我不喜欢的,什么是我特殊的目标和目的,从而为我自己选择了意义。
我们根本不需要自己或他人赋予我们自尊,一个人可以仅仅因为他是他自己、因为他活着、因为他存在而接纳自己。
在当初赢得了那场以一敌亿的战斗后,我们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人。
我们存在着,这就是一切的理由。
04
有两种父母会培养出低自尊的小朋友,一种是经常过分夸大化的表扬孩子,一种是从不表扬孩子。
发生过的已经发生,我们的父母有自己的局限,他们在全力以赴下,已经做到最好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长大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并可以学会用成熟的心智改变旧有模式。
下面划重点了,如果你真的自尊水平比较低,那么你可以:
(1)放弃对自身的评价
我们的行为和表现不能代表我们的全部。
当我们选择一个重要的目标后,比如工作或爱情,我们只对结果的好坏和成败做出评价,而不应再对我们自身,对生命的“好坏”进行评价或衡量。
就像哲学家科日布斯基所说,你应意识到你的表现是你的一部分,但不是你的全部。你的表现是由你做出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其负责,但它只是一次表现,而你的表现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而且总是在变化的。
(2)更多的行动
现代科学心理奠基人之一的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自尊方程式:自尊=成功/自我要求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在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成功的次数越多,我们的自尊水平就越高。
我们做的事情越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们成功的机会越多,我们获得的正向反馈就越多。即便我们失败了,我们也可以在PDCA循环
之后继续行动,直到获得正向反馈。
这很难吗?
兄弟,干,就对了!
(3)改变归因模式
萨提亚心理治疗将关系模式分为三种:自我、他人和情境。
自尊水平较低的人最轻车熟路的方式,就是将一切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因为自己。他们的经典归因模式是:因为我怎么怎么样了,所以才怎么怎么样了。因为我没怎么怎么样,所以就怎么怎么样了……
请问你经常这样线性思考,自己不觉得特别无聊吗?你有想过另外的维度吗?很多问题的产生,不是我们的原因,至少绝不会全是我们的原因。
比如,一项工作你没有按标准完成。你除了自责自己能力差,效率低以外,你有想过可能是对方的标准本身就不符合SMART原则
吗?你有想过是电脑运行速度太慢,隔壁装修声音太吵吗?
看到不一样,才会做得不一样。
(4)什么也不做
对啊,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啊!
要知道,低自尊虽然让我们很多时候很痛苦,但它也有很多好处: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低自尊的人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因此更容易做出让步,会主动放弃一些什么。所以,大家都好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啊!
低自尊的人特别重视别人的意见,当发生冲突矛盾时,会更多地思考是不是自己有bug(缺陷),获得了成长的空间,使自己更加壮大。
低自尊的人非常容易满足,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特别留心别人的支持和认可,因此特别容易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是很容易快乐的。
如果对抗那么辛苦,你真的可以不改变的。
朋友说读完余华的《活着》,感觉压抑沉重,可我却在书中看到了对生命的积极接纳。活着不为别的,只为活着本身。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接纳自我,就因为我们活着,存在着。
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对于自身就是有价值的。他的内在价值不需要外在价值以任何形式去决定。
要知道,大自然从不重复,就像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在我们存在的时代之前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
你也一样,你的独一无二注定什么都不做也值得被爱。每当你感觉挫败或状态低迷的时候,就想想,还有几十万亿的细胞只为了你一个人而活。
你是好的,因为你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