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线上:连接力、适应力、复原力
2020年初,由于疫情紧急,学校停课,公司暂停办公,很多人迎来了一个出其不意的“长假”。这种长期持续的“停摆”,对企业和社会都是一种不可承受之重,“转战线上”成为必选项。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疫情期间全国居民消费和复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此次疫情带来了深刻的“无接触式”场景变化,除传统休闲类消费,更多的线下活动被线上化,典型的包括办公、教育和医疗。
其中远程办公与在线教育表现最为突出,对比疫情前,两者的每日使用时间分别增长15.44%和15.37%。
区隔下的连接:技术助力复工、复产
疫情下的阻隔促使远程办公这一原本属于小众的办公方式迅速“出圈”。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新春期间,中国远程办公企业超过1800万家,远程办公人员过亿,与2019年不到600万的远程办公人员相比,可谓是爆发式增长。
这一高速增长背后,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机构为应对疫情区隔而迸发出的强劲连接需求。疫情初期,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各线上会议产品都在快速扩容。以腾讯会议为例,从2020年1月29日开始,日均扩容云主机接近1.5万台,8天总共扩容超过10万台云主机,共涉及超百万核的计算资源投入。开工、复工之后的数据显示,每周都有数万家企业和政府相关机构,通过腾讯会议实现复工复产。
腾讯会议上线两个月内,日活用户超过1000万,成为国内最多人使用的视频会议产品,上线245天,腾讯会议用户数突破1亿,是最快超过1亿用户的视频会议产品。面对不断涌入的庞大用户,腾讯过去20多年在音视频通信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期间,远程会议经常遇到的尴尬是素颜开会和背景杂乱问题,这不仅容易分散会议主题,也会让被关注者感到一种压力。为了解决这一痛点,腾讯会议配备了背景虚化、美颜强化等视频效果,让参会者即便身处复杂的场景也能轻松入会。
这一功能充分发挥了其之前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积累的技术优势。其中背景虚化是通过计算机视觉AI算法检测出人像和背景的区别,并通过自研的图像分割算法将检测出来的背景区域进行模糊或者替换成指定的背景图片来实现。
同样,为了确保会议的语音效果,腾讯会议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通过收集公交站的喧闹声、雨水声等噪音进行AI分析处理,以实现智能消除环境声、键盘声,完美还原人声。其在产品中使用的腾讯天籁新一代实时音频技术,可以对20多种复杂通话场景里的通话情况进行采集和深度学习,以达到最佳的降噪效果,给用户提供清晰流畅的语音体验。
除了线上会议,远程课堂是云会议软件的另一大应用场景。“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推动线上教学的迅速普及。在磨合期之后,很多老师和学生都重新发现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指出,线上教学的效果出乎他的意料,相比于面对面沟通来说受到面子等因素的影响更小,反而使沟通更顺畅,线上课堂的师生互动率非常高。另外,线上读书会可以轻松容纳上千人,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数字化加速:从不得已到新常态?
疫情使人们快速适应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线上生活场景。当疫情缓解,云上生活是否能成为新常态?
2020年10月,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凯思琳·霍根(Kathleen Hogan)发布了题为“拥抱灵活办公场所”的文章,宣布微软将在疫情结束后继续提供远程办公的选项。她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灵活的工作选项,支持个人的工作风格,与此同时平衡商业需求,保持企业文化。”
一项哈佛商学院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在疫情期间转战线上的美国企业相信远程办公在疫情结束后将变得更为普及,16%的员工表示将继续远程办公。 [4] 在疫情背景下,很多个人和企业都对远程办公有了直观的体验,看到了它的潜力。然而,在远程办公真正成为新常态之前,我们还需要直面很多实际问题。
远程办公对工作体验的总体影响因人而异。一方面,远程办公节省了大量通勤时间,解决了很多人的工作“痛点”;另一方面,诸如工作效率下降、办公设施欠缺、生活碎片化等问题也让另一些人对远程办公持保留态度。
远程办公能让人工作更高效吗?这个企业最关切的问题还没有定论。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疫情期间全国居民消费和复工情况调查报告》,仅有7%的受访者认为远程办公相比线下办公效率有所提升,37%的受访者认为与日常相比,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工作效率有小幅度降低,而24%的人认为是大幅降低。而麦肯锡的调查则显示,4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在远程办公条件下效率提高了。
即便搁置效率问题,远程办公对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文化潜在的不良影响也让企业增加了顾虑。此外,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远程办公模式,有研究从数字化程度、合作性质、团队规模、设备依赖和交付需求等5个指标预测远程办公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举例而言,能源环保、文化娱乐、餐饮住宿等行业转战线上的困难更大,其损失可能大于收益。
随着国内疫情的缓解,大中小学重新开学。但是疫情带来的“线上学习”模式被沿用下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课堂和讲座成为新常态,“讲座自由”成为疫情留给好学之人的“彩蛋”。网络技术使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特定时空中,但同时也将另一些不具备相应设备和技能的人挡在了知识的门外。在线上课堂成为新常态的当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网络教育公平问题。
云上生活:技术只是一把钥匙
在疫情中,在线会议等数字技术不断迭代,持续解决新发问题,保障社会在危机中正常运转。而当危机缓解,我们开始用“平常心”打量未来,就会发现技术所能提供的只是一把钥匙,而不是终极解决方案。
经由技术实现的线下至线上的挪移是实现远程办公的第一步,也是最顺畅的一步。在此之后,管理观念、工作文化乃至城市规划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美国软件服务公司Automattic为观察远程办公所需制度和文化条件提供了理想样本。这家公司从创立之初就一直采用远程办公,其在2017年关闭了当时唯一的办公室。创始人马特·穆伦维格(Matt Mullenweg)认为,远程办公之所以在Automattic能够完美运转,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扁平的管理架构和100%的透明度。
该公司所有与工作相关的对话、文件、会议记录及培训都对全公司员工可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远程交流造成的摩擦与误解。
远程办公的活力需要以创造者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支持,与通常盛行的以职业经理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不兼容。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疫情之前远程办公在中国难以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
另外,远程办公的全面铺开在未来也会重新塑造我们对城市的理解。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城市经济上——我们如何面对“人去楼空”的CBD?
同理,线上教育也不只是对实体课堂的“复制粘贴”,其还带来了教育理念、授课逻辑和学习习惯的更新。
美国高校课程设计总监方柏林博士指出:“网课的形式要求老师有意识地重新整合材料,按照合理的设计把它们放到网络空间里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不只是‘线上’和‘线下’的问题。”
同时,网课所支持的“非共时学习”对学生的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
后疫情时代注定是一个数字化加速的时代,可以预见,在互联网、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推动下,线上和线下、真实和虚拟之间的切换会更加顺畅无碍,“全真互联网”的大门虚掩,这无疑让人感到兴奋不已。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技术的价值不只体现于乌托邦式的未来想象中,它的影响也不总是颠覆式的。
当下,技术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选项,让人们在区隔的状态下得以连接,让社会在危机下保持适应力,让世界在经历非常状态后可以快速复原。而疫情结束后,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技术应用的条件,并为其做出调整。正是无数的选择和调整定义了技术的当下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