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在 2035 年远景目标指引下,在当前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定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注入高质量发展基因,迈入新的历史变革期。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还关系到我国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及民族团结。因此,研究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探究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内涵、动力机制、路径设计、制度安排,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基本上都聚焦于枯竭型资源城市和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较少关注研究特定区域如四川民族地区的产业升级相关痛点、难点、盲点。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界定,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公布的资源型城市名单中属于成熟型城市或再生型城市,这类区域在转型过程中具备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等后发优势。然而,四川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分散,使得其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相应的研究成果对其也着墨较少。基于此现状,本书对涵盖了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内的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察研究。同时,四川民族地区作为包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在内的资源富集区,其转型发展自然可以作为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通过小切口、深剖析,以小见大,以点概面,有利于为其他同类型资源城市和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类比与借鉴。此外,本书的数据来源充分,实证分析合理,定性与定量有机融合,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段位、点位,匹配了当前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场景,因此本书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书引用绿色发展、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等相关经典理论,明晰了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下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政策调向,并细分了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异质性维度,完整构建了“理论基础—现状分析—水平测度—因子剖析—案例借鉴—路径构建—政策靶向”的研究框架与演化逻辑,识别了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使命与目标担当,深刻描绘了该区域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远景与践行路径、制度安排。
总体而言,本书内容全面、翔实,论述深邃;不仅有理论阐释,还有实施方案;不仅有大面概说,还有典型例证。作者花费巨大精力,通过精心搜索和整理,运用国内外多个经典案例,进行了很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可喜可赞!
最后,想借此机会寄语我的学生,也即本书著者张华泉博士。一路走来,华泉都是我非常器重、非常喜欢的一位学生。作为老师,我见证了他的可喜成长,见证了他的点滴进步,见证了他的开拓进取。回首遥望,倍感欣慰。在新的起点上,在厚积薄发的学术生涯中,愿他在四川农业大学的大舞台上尽情挥洒青春,尽情绽放热情,在最好的时光里,不断寻觅,精耕细作,踵事增华,弦歌不辍。更愿他不忘初心,永远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教授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孙超英